胃溃疡可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控制,但彻底根治需根据病因和病情综合判断。胃溃疡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胃酸分泌过多等原因引起。
1、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溃疡的主要病因之一,可通过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根除,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胶囊500mg、克拉霉素片500mg、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等。
2、药物使用: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可能损伤胃黏膜,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或配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混悬液1g。
3、胃酸分泌:胃酸分泌过多会加重溃疡,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40mg或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胶囊150mg抑制胃酸分泌。
4、饮食调节:避免辛辣、油腻、过冷过热食物,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粥、蒸鱼、煮蔬菜等,减少胃黏膜刺激。
5、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有助于溃疡愈合和预防复发。
胃溃疡的治疗需要长期管理,结合药物治疗、饮食调节和生活习惯改善,定期复查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日常生活中,建议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全谷物,适量运动如散步、瑜伽,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和促进消化功能。
胃溃疡严重时可能导致胃穿孔、上消化道出血、幽门梗阻等并发症。胃溃疡加重主要与长期胃酸侵蚀、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刺激等因素有关,典型表现为腹痛加剧、呕血黑便、体重骤降。
1、胃穿孔胃溃疡持续进展可能穿透胃壁全层形成穿孔,突发剧烈刀割样上腹痛并迅速蔓延至全腹,伴随板状腹、发热、休克等腹膜炎体征。需紧急行胃穿孔修补术或部分胃切除术,术后需禁食胃肠减压,使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抑制胃酸,头孢呋辛钠预防感染。
2、上消化道出血溃疡侵蚀血管可引起呕血或柏油样便,严重者出现失血性休克。急诊需胃镜下止血,静脉输注注射用生长抑素减少内脏血流,口服硫糖铝混悬凝胶保护黏膜。反复出血者可能需选择性胃动脉栓塞术干预。
3、幽门梗阻溃疡反复发作导致幽门瘢痕狭窄,出现餐后腹胀、呕吐隔夜宿食。胃肠减压后需静脉营养支持,轻症可用多潘立酮片促进胃排空,重症需行胃空肠吻合术解除梗阻。
4、癌变风险长期不愈的胃溃疡可能恶变为胃癌,尤其伴肠上皮化生者。需定期胃镜活检监测,发现异型增生时考虑预防性胃部分切除。癌变早期可表现为腹痛规律改变、贫血进行性加重。
5、全身衰竭慢性溃疡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需补充肠内营养粉剂纠正营养不良,同时治疗原发病。合并心肺功能不全者需多学科协同诊疗。
胃溃疡患者日常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限酒,规律服用枸橼酸铋钾等黏膜保护剂。进食宜少量多餐,选择易消化的鸡蛋羹、嫩豆腐等低纤维食物。疼痛发作时可用热水袋局部热敷,但需警惕掩盖穿孔症状。建议每3-6个月复查胃镜,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需规范四联疗法根除治疗。出现呕血、持续剧痛或意识模糊时须立即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