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能由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疾病、血液成分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痉挛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血小板治疗、降压调脂、手术干预、病因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改善。
1、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或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微栓子,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常见原因。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时,需进行颈动脉超声评估狭窄程度,重度狭窄可考虑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植入术,同时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
2、心脏疾病:
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脱落、心脏瓣膜病赘生物脱落均可导致脑动脉栓塞。这类患者需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确诊房颤后需使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二尖瓣狭窄患者可能需要瓣膜置换手术。
3、血液成分异常:
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血液病可增加血液粘稠度,镰状细胞贫血会导致微血管堵塞。这类患者需进行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诊断,针对性地采用放血疗法、羟基脲等细胞毒性药物或输血治疗。
4、血流动力学改变:
严重低血压、大量失血、体位性低血压等情况可能引发脑灌注不足。需排查休克原因并纠正低血容量,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可穿弹力袜、缓慢改变体位,必要时使用盐酸米多君等升压药物。
5、血管痉挛:
偏头痛、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能发生脑血管痉挛。钙通道阻滞剂如尼莫地平可缓解血管痉挛,吸烟者需立即戒烟,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多食用深海鱼、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严格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指标,睡眠时保持头部适度抬高。出现言语障碍、肢体无力等症状持续超过1小时需立即就医,避免发展为脑梗死。高危人群建议每半年进行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