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的治疗关键在于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主要措施包括氧疗支持、机械通气、病因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并发症管理。
1、氧疗支持:
根据缺氧程度选择不同给氧方式,轻度患者可采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严重低氧血症需高流量氧疗或无创通气。氧疗目标是维持动脉血氧分压在60毫米汞柱以上,同时避免氧中毒。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需长期家庭氧疗,每日吸氧时间建议超过15小时。
2、机械通气:
当氧疗无法改善症状时需考虑机械通气。无创正压通气适用于意识清醒的轻中度患者,可减少气管插管需求。有创通气用于严重呼吸窘迫或昏迷患者,需根据血气分析调整通气参数。机械通气期间需密切监测气道压力,防止呼吸机相关肺损伤。
3、病因治疗:
针对不同原发病采取特异性干预,肺炎患者需使用敏感抗生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需支气管扩张剂联合糖皮质激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需控制原发感染并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神经肌肉疾病所致呼吸衰竭需处理基础神经系统病变。
4、药物治疗:
支气管扩张剂可改善气道阻塞,常用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兴奋剂如多沙普仑可用于中枢性呼吸抑制。合并肺动脉高压可使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合并感染需根据病原学选择抗微生物药物。
5、并发症管理:
纠正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钾血症,维持酸碱平衡。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必要时使用低分子肝素。营养支持采用高蛋白易消化饮食,避免过度碳水化合物摄入加重二氧化碳潴留。心理疏导缓解焦虑情绪,睡眠障碍患者可短期使用镇静药物。
呼吸衰竭患者康复期应坚持呼吸功能锻炼,包括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训练。饮食注意少食多餐,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限制钠盐预防水肿。根据耐受程度进行步行等有氧运动,逐步提高运动耐力。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流感季节前接种疫苗。定期复查肺功能,慢性患者需学会识别急性加重征兆,家中备有应急药物和氧疗设备。环境保持适宜温湿度,冬季注意保暖防寒。
呼吸衰竭需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胸部影像学检查、肺功能检查、心电图检查、血常规检查等。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严重障碍,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1、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气分析是诊断呼吸衰竭的金标准,通过采集动脉血检测血液中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酸碱度等指标。氧分压低于60毫米汞柱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高于50毫米汞柱可确诊。该检查能明确呼吸衰竭类型,区分一型呼吸衰竭和二型呼吸衰竭,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检查前需保持平静呼吸状态,避免剧烈运动影响结果准确性。
2、胸部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观察肺部病变情况,如肺炎、肺水肿、肺不张、气胸等导致呼吸衰竭的病因。胸部CT分辨率更高,能发现早期细微病变,对间质性肺疾病、肺栓塞等诊断价值更大。检查时需配合医生指令进行吸气屏气,金属物品需提前去除。孕妇需告知医生,避免X线检查对胎儿的影响。
3、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通过测量肺活量、用力呼气量等指标评估肺通气功能,帮助判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慢性气道疾病引起的呼吸衰竭。检查需按照技术人员指导进行最大吸气和用力吹气动作,结果可能受患者配合程度影响。严重呼吸困难者不宜进行,避免加重病情。
4、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呼吸衰竭引起的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心脏并发症。长期缺氧会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负荷增加,表现为电轴右偏、肺型P波等。检查时需平静呼吸,避免肢体移动造成干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一过性心律失常,需与病理性改变鉴别。
5、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通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判断缺氧程度,感染时白细胞计数会升高。长期缺氧刺激骨髓造血,可能导致继发性红细胞增多。检查需空腹静脉采血,结果可能受脱水、血液浓缩等因素影响。严重贫血患者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评估氧合状态。
呼吸衰竭患者日常需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受凉感冒加重病情。遵医嘱进行氧疗,控制吸氧浓度,避免氧中毒。适当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改善肺功能。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保证足够热量和蛋白质摄入,维持良好营养状态。定期复查相关指标,监测病情变化,出现气促加重、意识改变等情况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