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性心肌缺血属于较严重的心脏病变,通常提示冠状动脉多支血管存在明显狭窄或阻塞。心肌缺血可能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血栓形成等因素引起,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恶性心律失常。典型症状包括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活动后气促、心悸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不典型表现如牙痛或上腹痛。需通过心电图、冠脉CTA或造影等检查明确诊断,治疗包括药物控制、支架植入或搭桥手术。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形成斑块使冠脉狭窄超过50%时即可引发心肌缺血。患者常伴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运动负荷试验显示ST段压低。治疗需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等药物,同时严格控制血压血糖。
2、血管痉挛吸烟、寒冷刺激等因素诱发冠状动脉异常收缩,造成一过性心肌供血不足。发作时心电图可见暂时性ST段抬高,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需避免诱因并使用地尔硫卓缓释胶囊预防发作,钙通道阻滞剂能有效改善血管痉挛性心绞痛。
3、血栓形成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后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急性完全阻塞血管会导致心肌梗死。患者出现持续剧烈胸痛伴大汗,心肌酶谱显著升高。紧急处理需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替格瑞洛片抗血小板,必要时行急诊PCI手术开通血管。
4、微循环障碍糖尿病或肥厚型心肌病等疾病可引起心肌微血管功能障碍,尽管大血管通畅仍出现缺血症状。心脏核素扫描显示心肌灌注缺损,治疗重点为控制原发病,尼可地尔片能改善微循环血流。
5、继发性缺血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增加心肌耗氧量,相对性供血不足引发缺血表现。血红蛋白低于60g/L或静息心率持续超过100次/分钟需警惕,纠正基础疾病后缺血症状多能缓解。
确诊广泛性心肌缺血后需立即启动二级预防,包括严格戒烟限酒、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地中海饮食模式。每周摄入深海鱼类2-3次补充ω-3脂肪酸,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应急,定期复查血脂、血糖及心脏超声。合并糖尿病患者建议将糖化血红蛋白维持在7%以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需佩戴呼吸机改善夜间缺氧。出现胸痛持续20分钟不缓解或伴随意识障碍时,须立即呼叫急救车辆。
心脏供血不足和心肌缺血属于同一病理过程的不同表述,但严格来说心肌缺血是心脏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心脏供血不足通常指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导致心肌氧供不足,而心肌缺血则是这种供氧不足引发的组织病理状态。
心脏供血不足主要源于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当血管管腔狭窄超过一定程度时,心脏负荷增加时可能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这类情况可通过冠状动脉CTA或造影确诊,治疗上以改善循环药物如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尼可地尔片为主,配合抗血小板聚集的阿司匹林肠溶片。
心肌缺血作为供血不足的进展阶段,可能出现典型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显示ST段压低或T波倒置,心肌酶谱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这种情况需警惕急性冠脉综合征风险,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必要时需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部分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需通过运动负荷试验发现。
日常需控制血压血脂水平,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周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出现持续性胸痛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应立即就医。长期吸烟、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心脏功能评估,必要时完善冠状动脉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