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可通过热敷按摩、抗生素治疗、中药调理、穿刺引流、手术切开引流等方式治疗。急性乳腺炎通常由乳汁淤积、细菌感染、乳头皲裂、免疫力下降、哺乳方式不当等原因引起。
1、热敷按摩热敷按摩适用于早期乳汁淤积型乳腺炎。用40-45℃热毛巾敷于患处10-15分钟,配合从乳房外围向乳头方向的环形按摩,每日重复进行3-4次。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按摩有助于疏通乳腺导管。操作时需注意力度轻柔,避免暴力挤压导致炎症扩散。若皮肤出现明显红肿热痛需停止热敷。
2、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乳腺炎需使用抗生素。常见药物包括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左氧氟沙星片等。头孢呋辛酯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乳腺炎常见致病菌有较好效果,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可对抗产β-内酰胺酶菌株。使用抗生素需完成整个疗程,避免耐药性产生。哺乳期用药应选择L1级安全药物。
3、中药调理中医将急性乳腺炎归为乳痈范畴,可选用蒲公英颗粒、乳癖消片、金黄散等中成药。蒲公英颗粒含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外敷金黄散可缓解局部红肿疼痛。中药治疗需辨证施治,气血两虚者慎用苦寒药物。哺乳期使用中药需注意药物通过乳汁分泌的影响。
4、穿刺引流形成乳腺脓肿时需在超声引导下行穿刺引流。医生会使用无菌穿刺针抽出脓液,必要时留置引流管。该操作创伤小,可避免手术疤痕,适合脓肿直径3-5厘米的病例。术后需定期换药,配合抗生素治疗。穿刺后24小时内禁止哺乳,需定时排空乳汁。
5、手术切开引流脓肿范围大或穿刺引流效果不佳时需手术切开。医生会在脓肿最低位作放射状切口,充分引流脓腔并放置引流条。术后每日换药至创面愈合,需继续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手术可能影响哺乳功能,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恢复哺乳。切口愈合后可能遗留轻微瘢痕。
急性乳腺炎患者应保持充足休息,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哺乳时注意交替更换体位,确保各乳腺叶排空。选择宽松棉质内衣减少摩擦,出现乳头皲裂可涂抹羊脂膏。饮食宜清淡,适量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体温超过38.5℃或症状持续3天无改善需及时复诊。治疗期间可继续哺乳,但化脓侧乳房需暂停直至感染控制。
急性乳腺炎可通过热敷按摩、抗生素治疗、中药调理、排空乳汁、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急性乳腺炎通常由乳汁淤积、细菌感染、乳头皲裂、免疫力下降、哺乳方式不当等原因引起。
1、热敷按摩热敷按摩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乳房胀痛。可用温热毛巾敷于患处,配合轻柔的环形按摩,从乳房外围向乳头方向推挤,帮助淤积的乳汁排出。热敷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按摩力度需适中,过度用力可能加重炎症。
2、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乳腺炎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头孢克洛分散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治疗需足疗程使用,避免细菌耐药。用药期间可能出现胃肠不适等副作用,哺乳期妇女使用需评估药物对婴儿的影响。
3、中药调理中医认为急性乳腺炎多属乳痈范畴,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功效的中药。常用方剂包括蒲公英颗粒、乳癖消片、夏枯草口服液等。中药治疗需辨证施治,湿热型可加用黄连上清丸,气滞血瘀型可配合血府逐瘀胶囊。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4、排空乳汁保持乳汁通畅是治疗和预防急性乳腺炎的关键。可通过婴儿吸吮、吸奶器抽吸或手法挤奶等方式排空乳汁。哺乳时应让婴儿先吸吮患侧乳房,确保乳汁充分排出。排乳后可用冷敷减轻肿胀,但需避开乳头区域。乳汁淤积严重时可寻求专业通乳师帮助。
5、手术治疗形成乳房脓肿的急性乳腺炎需手术切开引流。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切开脓肿排出脓液后放置引流条。术后需定期换药,配合抗生素治疗。哺乳期妇女术后仍可继续哺乳,但需注意切口护理。少数反复发作的病例可能需要终止哺乳或行乳腺区段切除术。
急性乳腺炎患者应保持乳头清洁,哺乳前后用温水清洗。选择宽松舒适的内衣,避免压迫乳房。饮食宜清淡,多饮水,适量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出现发热、乳房红肿热痛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哺乳期妇女需掌握正确哺乳姿势,避免单侧乳房过度充盈,预防急性乳腺炎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