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特点是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或经量增多,通常与内分泌失调有关。功能性子宫出血主要有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黄体功能不全、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器质性疾病继发出血等类型。
1、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多见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女性,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未成熟或衰退,导致卵巢不排卵。患者可能出现月经周期不规则、经期延长、经量时多时少等症状。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黄体酮胶囊、地屈孕酮片等孕激素类药物调节周期,必要时联合戊酸雌二醇片补充雌激素。
2、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多发生于育龄期女性,虽有排卵但黄体功能异常。常见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经前点滴出血或经期延长。可能与黄体萎缩不全、子宫内膜修复延迟有关。可遵医嘱使用黄体酮软胶囊调节黄体功能,或服用短效避孕药如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控制出血。
3、黄体功能不全黄体功能不全指排卵后黄体分泌孕酮不足,导致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良。典型症状为月经周期缩短、经前淋漓出血或不孕。基础体温监测显示高温相缩短。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黄体酮注射液或地屈孕酮片补充孕激素,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
4、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表现为月经周期正常但经期延长至9-10天,出血量时多时少。病因可能与前列腺素分泌异常、纤溶系统亢进有关。可遵医嘱使用氨甲环酸片止血,或布洛芬缓释胶囊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严重者需宫腔镜检查排除内膜病变。
5、器质性疾病继发出血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症等器质性疾病可能导致类似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症状。患者除月经异常外,可能伴痛经、贫血或压迫症状。需通过超声检查明确诊断,根据病情选择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或宫腔镜手术切除病灶。
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应注意记录月经周期,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饮食上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等预防贫血,适量补充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出血期间保持外阴清洁,避免剧烈运动和盆浴。若出血持续超过7天或出现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应及时就医完善性激素六项、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后规范治疗。
功能性子宫出血可通过妇科检查、超声检查、激素水平检测、诊断性刮宫、宫腔镜检查等方式确诊。功能性子宫出血通常由内分泌失调、子宫内膜病变、凝血功能障碍、卵巢功能异常、精神因素等原因引起。
1、妇科检查妇科检查是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基础检查项目,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评估子宫大小、形态及附件区有无异常。医生会观察阴道分泌物性状,排除宫颈息肉、宫颈炎等器质性疾病。检查前需排空膀胱,月经期女性建议避开经期检查。若发现子宫压痛或附件区包块,需结合影像学进一步排查。
2、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能清晰显示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流信号,排卵障碍型出血常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超过12毫米。超声可鉴别子宫肌瘤、腺肌症等器质性疾病,动态监测卵泡发育情况。绝经后女性出现子宫内膜增厚超过4毫米时,需警惕子宫内膜病变。检查前无须特殊准备,但需避开月经大量出血期。
3、激素水平检测在月经周期第2-4天抽血检测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等基础激素水平,可判断卵巢储备功能。黄体中期孕酮检测能评估排卵情况,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可能出现黄体生成素与促卵泡激素比值升高。甲状腺功能异常也会导致月经紊乱,需同步检测促甲状腺激素。激素检测需严格按照月经周期时间点进行。
4、诊断性刮宫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绝经后出血患者,诊断性刮宫可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该检查能明确是否存在子宫内膜增生、不典型增生或癌变,同时具有止血作用。手术需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术后可能出现轻微腹痛和少量出血。病理报告需重点关注子宫内膜腺体与间质比例变化。
5、宫腔镜检查宫腔镜能直视宫腔形态,发现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等微小病灶,诊断准确率超过90%。检查时可同步进行定点活检或息肉切除术,静脉麻醉下操作可减轻不适感。术后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禁止性生活两周。宫腔粘连患者检查中可同时行粘连分离术。
确诊功能性子宫出血后,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饮食注意补充铁剂和优质蛋白,如瘦肉、动物肝脏、菠菜等,纠正因长期出血导致的贫血。记录月经周期和出血量变化,定期复查超声监测子宫内膜情况。急性大出血时需立即就医,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子宫内膜切除术等外科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