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和脱肛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排便异常及局部组织突出。痔疮常见症状有便血、肛门瘙痒、疼痛、痔核脱出;脱肛典型症状为直肠黏膜或全层脱出肛门,伴随排便困难、肛门坠胀感。
1、便血痔疮便血多为鲜红色,附着于粪便表面或便后滴血,由内痔黏膜破损导致。外痔破裂可能伴随血栓形成,出现剧烈疼痛。脱肛患者便血较少见,若发生多因反复摩擦导致黏膜损伤。建议避免久蹲用力排便,可遵医嘱使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普济痔疮栓等药物缓解症状。
2、组织脱出内痔发展到Ⅲ-Ⅳ度时痔核可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手动复位。脱肛表现为直肠壁全层或部分脱出,呈环形或圆柱状,严重者咳嗽时即脱出。脱出物表面可见放射状皱襞,需与痔核区分。急性期可尝试温水坐浴促进回纳,长期脱垂需考虑硬化剂注射或Altemeier手术。
3、肛门不适痔疮患者常有肛门潮湿瘙痒,因分泌物刺激引发。血栓性外痔会出现突发性剧痛和硬结。脱肛导致肛门坠胀、里急后重感,久站后加重。保持肛周清洁干燥,必要时使用复方角菜酸酯乳膏保护黏膜。脱肛患者需练习提肛运动增强盆底肌力量。
4、排便异常痔疮可能引发排便疼痛导致便秘,部分患者因恐惧排便加重病情。脱肛患者常见排便不尽感,严重时出现大便失禁。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必要时短期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软化粪便。脱肛伴直肠脱垂者需排除先天性巨结肠等病因。
5、继发症状长期痔疮出血可致贫血,表现为乏力、头晕。脱肛反复发作可能引起直肠溃疡、嵌顿坏死。肛周湿疹、肛窦炎等并发症需与原发病鉴别。贫血患者可配合琥珀酸亚铁片,但需先控制出血源。嵌顿性脱肛需急诊手法复位防止肠管坏死。
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量,避免辛辣刺激饮食。久坐人群每小时起身活动,排便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痔疮发作期可冷敷缓解肿胀,脱肛复位后需卧床休息。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肛门失禁、剧烈疼痛时,应及时至肛肠外科就诊,通过肛门指诊、肠镜等明确诊断。孕期患者需谨慎用药,优先选择物理疗法。
脱肛的症状主要有肛门肿物脱出、肛门坠胀、排便困难、肛门潮湿瘙痒、便血等。脱肛是指直肠黏膜或直肠全层向下移位,甚至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
1、肛门肿物脱出肛门肿物脱出是脱肛的主要症状,早期排便时直肠黏膜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随着病情发展,脱出物逐渐增大,需用手托回。严重者在咳嗽、打喷嚏、行走时也可脱出,且难以回纳。脱出物表面可见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
2、肛门坠胀肛门坠胀感多由直肠黏膜下移牵拉肛管周围组织引起。患者常感觉肛门有下坠感或异物感,久站、久坐或劳累后加重。部分患者可伴有下腹部隐痛不适,排便后症状可暂时缓解。
3、排便困难排便困难多因直肠黏膜脱垂阻塞肛管所致。患者可出现排便不尽感、排便费力、大便变细等症状。长期排便困难可导致便秘,进一步加重脱肛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4、肛门潮湿瘙痒肛门潮湿瘙痒多因直肠黏膜脱出后分泌物增多刺激肛周皮肤引起。患者肛周皮肤可出现潮湿、糜烂、瘙痒等症状。反复搔抓可导致皮肤增厚、色素沉着,严重者可继发感染。
5、便血便血多因脱出的直肠黏膜摩擦破损或发生溃疡引起。出血量一般较少,多为便后手纸带血或粪便表面附有鲜血。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贫血,表现为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脱肛患者应注意保持肛周清洁干燥,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进行提肛运动。饮食上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如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嵌顿、坏死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