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酮症高渗性昏迷需立即住院综合治疗,主要措施包括快速补液纠正脱水、胰岛素控制血糖、电解质平衡管理、病因治疗及并发症防治。
1、补液治疗:
首选生理盐水快速静脉输注,24小时内补液量通常需达到预估失水量的50%-70%。老年患者需监测中心静脉压防止心衰,血糖降至13.9毫摩尔/升时可改用5%葡萄糖溶液。补液速度应根据血压、尿量及心肺功能动态调整。
2、胰岛素应用:
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每小时0.1单位/公斤。血糖下降速度需控制在每小时3.9-6.1毫摩尔/升,避免血糖骤降引发脑水肿。当血糖稳定在11.1-13.9毫摩尔/升时,可过渡至皮下注射胰岛素。
3、电解质纠正:
血钾水平即使正常也应早期补钾,每升液体加入20-40毫摩尔氯化钾。密切监测血钠变化,血钠升高过快需调整补液方案。同时注意镁、磷等电解质补充,维持内环境稳定。
4、诱因控制:
积极治疗感染、急性胰腺炎等诱发疾病。停用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可能加重高渗状态的药物。对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或脑血管意外者需多学科协作处理。
5、并发症防治: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使用低分子肝素。监测意识状态变化,出现脑水肿征兆需甘露醇脱水治疗。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药物剂量,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患者清醒后应制定个体化控糖方案,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避免高糖饮料。建议佩戴医疗警示手环,定期监测血糖及肝肾功能。出院后每周复诊评估,家属需掌握高渗状态识别方法,家中备有快速血糖检测设备。饮食遵循糖尿病膳食原则,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限制钠盐每日不超过5克。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运动前后监测血糖变化。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以高血糖、酮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特征,常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或2型糖尿病控制不佳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有关。当体内胰岛素严重缺乏时,葡萄糖无法被有效利用,机体转而分解脂肪供能,产生大量酮体。酮体在血液中积累导致酸中毒,同时高血糖引发渗透性利尿,造成脱水与电解质紊乱。典型表现包括多饮多尿、恶心呕吐、呼吸深快伴烂苹果味呼气,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糖超过13.9mmol/L,血酮升高,动脉血pH值低于7.3。治疗需立即补液纠正脱水,静脉输注胰岛素控制血糖,同时补充电解质。预防关键在于规律监测血糖,避免擅自停用胰岛素,感染等应激状态下需加强血糖管理。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与尿酮,出现口干、乏力等早期症状时及时检测酮体。日常需保持规律饮食与运动,避免酗酒及过度节食。胰岛素治疗者不可随意调整剂量,合并发热、腹泻等疾病时应增加血糖监测频率。建议每3-6个月检查糖化血红蛋白,长期平稳控制血糖是预防酮症酸中毒的根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