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塞、心源性脑栓塞及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导致的脑梗塞适合介入治疗。介入治疗主要适用于血管内机械取栓、动脉溶栓或支架置入等情形,具体选择需结合发病时间、血管病变程度及患者整体状况评估。
1、大血管闭塞:
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等大血管急性闭塞时,介入机械取栓是首选方案。发病6小时内实施可显著改善预后,部分患者时间窗可延长至24小时。此类患者常表现为突发偏瘫、失语等严重神经功能缺损,需紧急血管造影评估。
2、心源性栓塞:
心房颤动等心脏疾病导致的脑栓塞适合介入取栓。血栓通常较大且松软,机械取栓成功率较高。此类患者多无严重血管狭窄,但需同时进行抗凝治疗预防再发,术后需监测出血转化风险。
3、动脉狭窄病变:
重度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超过70%导致的反复脑梗塞可考虑支架置入。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且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术前需评估斑块稳定性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
4、时间窗内患者:
发病4.5小时内符合静脉溶栓标准但存在禁忌症者,可考虑动脉内溶栓。对于后循环梗塞,时间窗可适当放宽至12-24小时,尤其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死亡率极高,需积极干预。
5、特殊人群考量:
年轻患者或重要功能区的梗塞更倾向介入治疗。存在严重基础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或造影剂过敏者需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多学科团队讨论决策。
介入治疗后需严格控制血压防止再灌注损伤,初期维持收缩压低于140毫米汞柱。康复期建议低盐低脂饮食,适量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定期监测血脂血糖,戒烟限酒,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出现头痛、呕吐等异常症状需立即复查头颅CT排除出血转化。
血管性痴呆主要包括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小血管性痴呆、低灌注性痴呆、出血性痴呆等类型。
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通常由多次脑梗死事件导致,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执行功能障碍等症状。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与特定脑区梗死有关,常见表现包括语言障碍或行为异常。小血管性痴呆主要涉及脑白质病变和腔隙性梗死,进展相对缓慢但可能伴随步态异常。低灌注性痴呆源于脑血流灌注不足,常见于心脏骤停后缺氧情况。出血性痴呆与脑出血或慢性硬膜下血肿相关,可能出现突发认知功能下降。
日常应注意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脑力活动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