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胸廓畸形和肺血管疾病。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导致慢性肺心病的最主要原因,约占全部病例的80%以上。长期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可导致气道慢性炎症,进而引发肺气肿和气道重塑。病变持续进展会加重肺动脉高压,最终发展为右心衰竭。患者通常表现为咳嗽、咳痰和进行性呼吸困难。
2、支气管哮喘:
未得到良好控制的支气管哮喘可能发展为慢性肺心病。反复发作的气道痉挛和炎症可导致气道重塑,形成不可逆性气流受限。长期缺氧会刺激肺血管收缩,增加右心负荷。这类患者多有喘息、胸闷等典型症状,夜间和清晨症状加重。
3、肺结核:
肺结核后遗的肺组织破坏和纤维化是重要致病因素。广泛肺组织损毁会减少有效呼吸面积,同时纤维化牵拉可造成肺血管扭曲。病变区域血流灌注减少,非病变区血管代偿性收缩,共同促成肺动脉高压。患者常有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
4、胸廓畸形:
严重的脊柱侧弯、胸廓成形术后等胸廓畸形可限制肺扩张。长期胸廓活动受限会导致肺泡萎陷和肺血管床减少。呼吸肌疲劳会加重通气不足,形成恶性循环。这类患者多表现为呼吸困难逐渐加重,伴有明显的胸廓形态异常。
5、肺血管疾病: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反复肺栓塞等肺血管疾病可直接增加右心后负荷。血管内膜增生、中膜肥厚等病理改变会使肺血管阻力持续升高。病情进展迅速,患者早期即可出现明显活动后气促和乏力。
预防慢性肺心病需从控制基础疾病入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严格戒烟并规范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哮喘患者需规律使用控制药物避免急性发作。肺结核患者要完成全程抗结核治疗,胸廓畸形患者可进行呼吸康复训练。日常注意保暖防寒,避免呼吸道感染,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心肺功能。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保证足够蛋白质摄入,限制钠盐以减轻心脏负荷。定期监测肺功能和心脏超声,出现下肢水肿、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右心衰竭表现时需及时就医。
肺心病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强心苷类药物、抗凝药物及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肺心病的药物治疗需根据具体病情选择,主要有氢氯噻嗪、硝酸异山梨酯、地高辛、华法林、氨茶碱等。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
一、利尿剂氢氯噻嗪等利尿剂可减轻肺心病引起的水钠潴留和下肢水肿。这类药物通过促进尿液排出降低心脏负荷,但长期使用需监测电解质平衡,避免低钾血症。肺心病合并右心衰竭时,利尿剂能缓解呼吸困难症状。
二、血管扩张剂硝酸异山梨酯等血管扩张剂可降低肺动脉高压,改善肺循环阻力。该类药物通过松弛血管平滑肌减轻心脏后负荷,适用于肺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用药期间需注意监测血压变化。
三、强心苷类药物地高辛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并减慢心率,适用于肺心病伴发心力衰竭的患者。该药物通过抑制钠钾泵改善心功能,但需严格监测血药浓度,防止洋地黄中毒。老年患者使用时需调整剂量。
四、抗凝药物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用于预防肺心病患者肺动脉血栓形成。慢性缺氧导致红细胞增多时,抗凝治疗可降低血栓栓塞风险。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测凝血功能,避免出血并发症。
五、支气管扩张剂氨茶碱能缓解肺心病患者的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功能。该药物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扩张气道,但需注意其治疗窗较窄,可能出现心悸等不良反应。合并呼吸衰竭时需配合氧疗。
肺心病患者除规范用药外,应严格戒烟并避免呼吸道感染。日常保持低盐饮食,控制每日液体摄入量,适度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定期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出现气促加重或下肢水肿时应及时就诊调整治疗方案。冬季注意保暖防寒,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有助于预防病情急性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