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抽搐或惊厥需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并就医。处理方式主要有保持呼吸道通畅、侧卧防窒息、记录发作特征、避免刺激、及时送医。
1、保持通畅:
迅速清除口鼻分泌物,用吸球或纱布清理口腔,防止呕吐物阻塞气道。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用力过猛损伤新生儿娇嫩组织。保持头部轻度后仰位,下颌微抬,有助于气道开放。
2、侧卧防窒息:
将新生儿置于侧卧位,背部可垫软枕固定体位。该姿势能防止舌根后坠及胃内容物反流导致窒息,同时便于观察呼吸状况。注意移除周围尖锐物品,防止抽搐时碰撞受伤。
3、记录特征:
详细记录抽搐开始时间、持续时长、肢体抽动形式如单侧或全身、是否伴随眼球上翻或面色青紫。有条件可拍摄视频,这些信息能帮助医生判断病因是低钙血症、颅内出血还是新生儿癫痫等。
4、避免刺激:
发作期间禁止掐人中、摇晃或大声呼叫。减少声光刺激,解开过紧衣领,保持环境温度适宜。过度干预可能加重脑缺氧,尤其要避免强行撬牙灌药,可能造成牙齿损伤或误吸。
5、及时送医:
无论抽搐是否自行缓解,均需立即送往新生儿科急诊。途中持续监测呼吸心跳,备好吸氧设备。医生会根据情况给予苯巴比妥等抗惊厥药物,并进行血生化、脑电图或头颅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
日常护理需注意维持适宜室温24-26℃,避免包裹过厚引发高热惊厥。母乳喂养时母亲应保证钙质摄入,配方奶喂养需按标准比例冲泡。观察新生儿精神状态、吃奶量及睡眠周期变化,定期进行神经行为评估。出院后遵医嘱补充维生素D,预防低钙性抽搐复发。若出现频繁眨眼、肢体抖动等先兆症状,应及时复诊。
小儿发热惊厥可通过保持呼吸道通畅、物理降温、及时就医等方式缓解。
小儿发热惊厥可能与遗传因素、感染、体温骤升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双眼上翻等症状。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首要措施,需将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清除口鼻分泌物防止窒息。物理降温可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避免酒精或冰水刺激。惊厥持续超过5分钟或反复发作时,应立即送医。医生可能根据情况使用地西泮注射液、苯巴比妥钠注射液等药物控制发作,并排查脑膜炎、癫痫等潜在病因。
惊厥缓解后应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强光刺激,适量补充水分并监测体温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