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患者导尿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流程,主要步骤包括体位准备、消毒铺巾、导尿管插入、固定引流。导尿操作需由专业医护人员执行,避免尿道损伤或感染风险。
1、体位准备:
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外展充分暴露会阴部。操作前需向患者解释流程以缓解紧张情绪,必要时使用屏风保护隐私。体位摆放不当可能导致导尿管插入困难。
2、消毒铺巾:
使用碘伏溶液由尿道口向外环形消毒阴茎头及冠状沟3遍,消毒范围直径不小于15厘米。铺无菌洞巾建立无菌区,操作过程中需始终保持无菌技术,避免细菌逆行感染。
3、导尿管插入:
左手提起阴茎与腹壁呈60度角消除尿道弯曲,右手持润滑后的导尿管轻柔插入尿道。遇到阻力时可稍作停顿,嘱患者深呼吸放松,切忌暴力操作。成年男性尿道长度约18-20厘米,见尿液流出后再插入2-3厘米。
4、固定引流:
导尿管气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生理盐水固定,连接无菌引流袋并妥善固定于床旁。引流袋应低于膀胱水平防止尿液反流,定期观察尿液性状和引流量。
5、术后处理:
整理用物并记录导尿时间、尿管型号及尿量。向患者交代注意事项,包括保持会阴清洁、避免尿管牵拉、每日饮水量需达2000毫升以上。长期留置尿管者需定期更换导尿系统。
导尿后建议增加水分摄入稀释尿液,减少结晶沉积风险。可适量食用蔓越莓等富含原花青素的食物辅助预防尿路感染。日常应避免压迫尿管,翻身或活动时注意固定引流袋位置。观察尿液颜色变化,出现血尿、浑浊尿或发热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导尿管留置期间需保持会阴部干燥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阴茎头两次,避免使用刺激性洗剂。
急性心肌梗塞急救流程主要包括立即停止活动、拨打急救电话、保持呼吸道通畅、服用急救药物、等待专业救援等步骤。急性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危重疾病,及时规范的急救措施可显著降低死亡率。
1、立即停止活动发现疑似急性心肌梗塞症状时,患者须立即停止所有体力活动,保持静卧状态。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都会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重缺血程度。协助患者采取半卧位或自觉最舒适的体位,避免平卧增加回心血量。解开领口、腰带等束缚物,减少外界对胸部的压迫。
2、拨打急救电话第一时间联系120急救中心,准确描述患者症状、发病时间和所在位置。急救电话接通后保持通话状态,按调度员指导进行初步处理。若现场有自动体外除颤器,应告知调度员以便指导使用。避免自行驾车送医,救护车配备的心电监护和急救设备可途中实施生命支持。
3、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患者呼吸频率和深度,出现呕吐时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意识模糊者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必要时清除口腔异物。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有条件可给予鼻导管吸氧。避免过度通气导致冠状动脉痉挛,维持氧流量在每分钟2-4升为宜。
4、服用急救药物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5分钟后未缓解可重复使用,总量不超过3片。嚼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00毫克有助于抑制血小板聚集。血压低于90/60mmHg或出现右心室梗塞时禁用硝酸酯类药物。吗啡可缓解剧烈胸痛,但需警惕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5、等待专业救援急救人员到达前持续监测患者意识、脉搏和呼吸,每5分钟记录一次生命体征。准备既往病历和长期服用药物清单供医护人员参考。出现心跳骤停立即实施胸外按压,使用AED进行电除颤。避免频繁搬动患者,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应激刺激。
急性心肌梗塞康复期需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戒烟限酒并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和β受体阻滞剂等二级预防药物。逐步进行心脏康复训练,每周3-5次有氧运动,强度以不诱发心绞痛为度。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和冠脉CTA,监测心功能恢复情况。出现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