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容易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能与长期不良姿势、缺乏运动、脊柱发育不完善、书包过重、运动损伤等因素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活动受限等症状,需及时干预。
1、长期不良姿势中学生课业繁重,长时间伏案学习或使用电子设备时,若坐姿不正,如弯腰驼背、身体前倾,会导致腰椎间盘压力不均。椎间盘在持续受压下可能向后突出,压迫神经根。建议家长监督孩子保持脊柱中立位,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桌椅,每40分钟起身活动5分钟。
2、缺乏运动日常运动量不足会导致腰背部肌肉力量薄弱,无法有效分担脊柱负荷。核心肌群松弛时,腰椎稳定性下降,椎间盘更易发生退变。家长需鼓励孩子每天进行30分钟游泳、平板支撑等低冲击运动,增强肌肉对脊柱的保护作用。
3、脊柱发育不完善青少年脊柱骨骺未完全闭合,椎间盘含水量较高,在突然扭转或负重时易发生纤维环破裂。生长发育期激素变化也可能影响韧带松弛度,增加椎间盘移位风险。此类情况多表现为急性腰痛伴活动障碍,需通过MRI确诊。
4、书包过重单肩背负超过体重15%的书包会导致脊柱侧弯,双肩包过重则使腰椎前凸加剧。长期异常应力可加速椎间盘退变。建议选择带腰托的双肩背包,重量控制在体重的10%以内,家长应定期检查书包内容物必要性。
5、运动损伤篮球、足球等对抗性运动中急转急停动作,或举重训练时姿势错误,可能造成椎间盘急性突出。典型症状为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咳嗽时加重。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可遵医嘱使用洛索洛芬钠贴剂、甲钴胺片、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缓解症状。
预防中学生腰椎间盘突出需从生活细节入手,保持每天6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项目;学习时使用可调节高度的桌椅,屏幕与眼睛平齐;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如牛奶、西蓝花、深海鱼;出现持续腰痛或下肢麻木时应尽早就医,避免进行推拿等非专业治疗。家长需定期检查孩子脊柱形态,发现异常及时至骨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