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相关皮疹可能伴随瘙痒,常见于急性HIV感染期或免疫抑制阶段,典型表现包括斑丘疹、荨麻疹或脂溢性皮炎样皮损。
1. 急性期皮疹HIV感染后2-4周可能出现泛发性红色斑丘疹,多分布于躯干和面部,约半数患者伴有瘙痒,通常与病毒血症引起的免疫激活有关。
2. 机会性感染皮疹免疫缺陷导致带状疱疹、真菌感染等可能引发水疱或鳞屑性皮损,常伴明显瘙痒,需通过抗病毒或抗真菌药物控制原发感染。
3. 药物过敏反应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药物如奈韦拉平可能诱发药疹,表现为瘙痒性红斑或Stevens-Johnson综合征,需立即停药并更换治疗方案。
4. 炎症性皮肤病免疫失调可加重特应性皮炎或银屑病,表现为慢性瘙痒性皮损,需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缓解症状。
出现不明原因瘙痒性皮疹且存在高危暴露史时,建议尽早就医进行HIV抗体检测,确诊后需规范抗病毒治疗并定期监测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