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出血倾向、休克、微血管栓塞及多器官功能障碍。产科DIC可能由胎盘早剥、羊水栓塞、重度子痫前期、产后大出血、严重感染等因素引起,需紧急干预。
1、出血倾向产科DIC患者常表现为自发性出血或轻微创伤后难以止血,如皮肤瘀斑、针眼渗血、阴道持续流血或手术切口渗血。出血可能与凝血因子大量消耗、血小板减少及纤溶亢进有关。需立即输注凝血因子、血小板及抗纤溶药物如氨甲环酸注射液,同时监测凝血功能。
2、休克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多因大量失血或微循环障碍导致。休克可能与凝血激活后缓激肽释放、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需快速补液扩容,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注射液,并纠正酸中毒。
3、微血管栓塞皮肤可见点状坏死或肢端发绀,内脏栓塞可导致急性肾衰竭、呼吸困难等。微血栓形成与纤维蛋白沉积及血小板聚集有关。需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抗凝,同时进行器官支持治疗。
4、多器官功能障碍可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意识模糊、呼吸衰竭等,与微血栓导致组织缺血缺氧相关。需根据受损器官采取血液透析、机械通气等措施,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
5、实验室指标异常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纤维蛋白原降低,D-二聚体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需动态监测血常规、凝血四项及纤溶指标,指导成分输血及抗凝治疗。
产科DIC起病急骤且进展迅速,孕妇需定期产检以预防高危因素。出现异常出血或休克症状时应立即就医,治疗期间需绝对卧床,避免碰撞损伤。饮食宜选择易消化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蒸蛋,补充维生素K促进凝血因子合成,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恢复期可逐步增加轻度活动,但需避免劳累及情绪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