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可能由感染性因素、环境污染、职业暴露、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感染治疗、环境防护、定期随访、手术切除等方式干预。
结核分枝杆菌或真菌感染可能导致肉芽肿性结节,表现为低热、咳嗽等症状。需进行病原学检查,抗结核药物可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真菌感染可用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
长期吸入PM2.5等空气污染物会刺激肺泡上皮增生。建议使用空气净化设备,减少雾霾天外出,职业暴露人群应佩戴N95口罩防护。
石棉、硅尘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可致肺纤维灶。需调离高危岗位,定期做低剂量CT筛查,合并间质改变时可使用尼达尼布、吡非尼酮等抗纤维化药物。
某些基因突变如EGFR突变可能增加结节恶变风险。建议有家族史者每年筛查,突变阳性者可考虑靶向药物厄洛替尼、吉非替尼、奥希替尼。
发现肺结节应戒烟并避免二手烟,适量食用百合、银耳等润肺食物,保持适度有氧运动,6-12个月复查CT观察结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