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母乳确实可能引起乳糖不耐受,但概率较低。乳糖不耐受主要由乳糖酶缺乏、肠道菌群失衡、早产儿发育不全、继发性肠黏膜损伤等因素引起。
1. 乳糖酶缺乏部分婴儿先天性乳糖酶活性不足,无法有效分解母乳中的乳糖。建议家长选择无乳糖配方奶粉替代喂养,或遵医嘱补充乳糖酶制剂如乳糖酶颗粒、乳糖酶滴剂、乳糖酶胶囊。
2. 肠道菌群失衡抗生素使用或感染可能导致肠道益生菌减少,影响乳糖代谢。家长需在医生指导下补充双歧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配合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缓解腹泻症状。
3. 早产儿发育不全早产儿小肠黏膜发育不成熟,乳糖酶分泌不足。需在新生儿科医生监护下采用低乳糖母乳强化剂或特殊配方奶,必要时使用消旋卡多曲、鞣酸蛋白等止泻药物。
4. 继发性肠黏膜损伤轮状病毒感染或过敏性疾病可能导致肠绒毛受损。家长需及时就医排查病因,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可短期使用无乳糖饮食,配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布拉氏酵母菌调节肠道功能。
母乳喂养期间出现腹泻、腹胀等症状时,建议记录饮食反应并咨询儿科医生,避免自行更换奶粉或使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