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鼓膜穿刺、鼓膜切开置管术、手术治疗等方式快速缓解。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低下、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细菌性中耳炎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呋辛酯片、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病毒性中耳炎可用利巴韦林颗粒辅助治疗,过敏因素引发时可配合氯雷他定片。用药期间需避免耳道进水,观察是否出现耳鸣或眩晕等不良反应。
2、物理治疗急性期可采用局部热敷促进炎症吸收,配合红外线照射改善耳周血液循环。鼻腔冲洗有助于减轻咽鼓管水肿,使用生理盐水喷雾保持鼻腔通畅。避免用力擤鼻或潜水等增加鼓室压力的行为。
3、鼓膜穿刺适用于鼓室积液明显的渗出性中耳炎,通过穿刺引流缓解耳闷胀感。操作需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术后保持外耳道干燥,防止继发感染。多数患者穿刺后听力可立即改善,但需配合药物治疗原发病因。
4、鼓膜切开置管术反复发作的慢性中耳炎可考虑鼓膜置管,留置通气管维持中耳压力平衡。术后需定期清理管周分泌物,避免游泳或淋浴时进水。通气管通常留置6-12个月后自行脱落,期间需监测听力变化。
5、手术治疗合并胆脂瘤或骨质破坏需行乳突根治术,清除病变组织并重建听骨链。术后使用硼酸酒精纱条填塞耳道,预防术腔感染。严重听力损伤者可同期进行鼓室成形术,但需评估咽鼓管功能状态。
治疗期间应保持耳道清洁干燥,避免用力擤鼻或乘坐飞机。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摄入。急性期建议卧床休息,儿童患者需家长监督用药。若出现高热不退、剧烈头痛或面瘫等症状,需立即复查排除颅内并发症。愈后定期进行耳内镜和听力检查,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