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老是拉肚子可能与饮食不当、肠道感染、食物过敏、乳糖不耐受、肠易激综合征等原因有关。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治疗。
1. 饮食不当儿童胃肠功能较弱,过量食用生冷、油腻或变质食物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导致腹泻。家长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让孩子暴饮暴食,辅食添加应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症状较轻时可暂时禁食4-6小时,随后给予米汤、稀粥等易消化食物。
2. 肠道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可能引起急性胃肠炎,表现为水样便伴发热呕吐。这种情况可能与接触污染物品或感染者有关,通常会出现每日5-10次排便。家长需注意隔离消毒,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
3. 食物过敏牛奶蛋白、鸡蛋等过敏原可能诱发过敏性肠炎,除腹泻外还可能伴随皮疹、喘息等症状。家长需记录饮食日记帮助识别过敏原,必要时进行过敏原检测。确诊后应严格回避致敏食物,急性发作时可使用盐酸西替利嗪滴剂缓解症状。
4. 乳糖不耐受先天性或继发性乳糖酶缺乏会导致未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发酵,出现酸臭泡沫便和肠鸣。家长可尝试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或在使用普通奶粉前添加乳糖酶制剂。继发性不耐受多发生于肠道感染后,通常2-4周可逐渐恢复。
5. 肠易激综合征精神紧张、作息紊乱等因素可能引起功能性胃肠紊乱,表现为反复腹痛腹泻但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焦虑,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肠道菌群。
日常护理中家长需注意观察大便性状和次数变化,腹泻期间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可适当补充锌制剂帮助肠黏膜修复,优先选择低渣低纤维饮食。若出现持续发热、血便、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应立即就医。平时注意培养孩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避免摄入未彻底加热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