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出水泡多数情况下应暂停施灸。水泡可能与操作不当、体质敏感、温度过高、皮肤感染等因素有关。
1. 操作不当施灸时艾条距离皮肤过近或固定不动导致局部过热,形成水泡后需立即停止,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可外用湿润烧伤膏预防感染。
2. 体质敏感部分人群皮肤对热刺激敏感易起泡,建议改用温和灸法或减少单次灸疗时间,过敏体质者需提前告知医师。
3. 温度过高艾绒燃烧温度超过皮肤耐受阈值时易烫伤,出现水泡后需用无菌针筒抽吸泡液,避免撕脱表皮,可遵医嘱使用磺胺嘧啶银乳膏。
4. 皮肤感染水泡破溃后继发感染可能出现红肿化脓,需就医进行清创处理,必要时口服头孢氨苄胶囊等抗生素治疗。
恢复期间保持患处透气,避免抓挠摩擦,再次艾灸需由专业医师评估皮肤状态后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