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骨质疏松可能由局部制动、力学刺激减少、炎症反应激活、骨代谢失衡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干预、康复训练、营养补充、定期监测等方式改善。
1、局部制动骨折后患肢固定导致骨骼缺乏应力刺激,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引发局部骨量流失。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被动关节活动,配合钙剂与维生素D补充。
2、力学刺激减少长期卧床或活动减少使骨骼机械负荷降低,成骨细胞活性受抑制。可通过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刺激骨形成,必要时使用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抗骨吸收药物。
3、炎症反应激活骨折创伤引发促炎因子释放,导致RANKL/OPG系统失衡加速骨吸收。非甾体抗炎药可控制急性期炎症,严重时需联用特立帕肽等促骨形成剂。
4、骨代谢失衡制动期间血钙调节紊乱,甲状旁腺素升高加剧骨溶解。需监测骨转换标志物,联合使用碳酸钙、骨化三醇等调节钙磷代谢,必要时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
骨折恢复期应保证每日1000毫克钙和800单位维生素D摄入,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渐进式负重训练,定期复查骨密度直至骨折愈合后6-1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