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45次/分属于心动过缓,通常不正常。健康成年人的静息心率范围一般为60-100次/分,低于60次/分称为心动过缓。心动过缓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如运动员心脏、睡眠状态引起,也可能与病理性因素如窦房结功能障碍、甲状腺功能减退、心肌炎或药物副作用有关。
部分人群如长期训练的运动员或深度睡眠时可能出现心率45次/分而无不适,这属于生理性代偿。运动员心脏因心肌增厚、每搏输出量增加,静息心率可低于常人。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也会导致睡眠中心率下降,通常不伴随头晕、乏力等症状。
病理性心动过缓需引起警惕。窦房结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心脏起搏信号发放减少,常见于老年人或心肌纤维化患者。甲状腺激素不足会降低新陈代谢率,导致心率减慢。某些降压药、抗心律失常药如β受体阻滞剂也可能引发药物性心动过缓。若伴随晕厥、气短、胸痛等症状,提示心输出量不足,需立即就医。
发现心率持续低于50次/分或伴随不适症状,建议尽早就诊心内科。医生可能通过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甲状腺功能检测等评估原因。治疗包括停用相关药物、安装起搏器等措施。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突然体位改变,监测血压心率变化,限制咖啡因摄入。未经专业评估前,切勿自行服用提升心率的药物或保健品。
心力衰竭患者生存期通常为数月至数十年不等,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基础心脏疾病类型、心功能分级、治疗依从性、并发症控制及生活方式调整。临床常见决定因素有原发性心肌病、冠状动脉疾病、血压管理水平、肾功能状态以及是否规律随访。
心力衰竭的预后差异显著,早期诊断且规范治疗的患者可能长期维持稳定。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是重要评估标准,II级患者通过药物控制可接近正常寿命,而IV级患者五年生存率显著降低。血运重建手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等现代医疗手段能有效延长部分患者生存期,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联合使用可延缓疾病进展。合并房颤、肺动脉高压或肾功能不全会加速病情恶化,需针对性干预。
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可能出现多器官衰竭,此时生存期多以月计算。机械循环支持装置和心脏移植为终末期患者提供生存机会,但受供体短缺和技术限制。患者需严格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体重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液体潴留,有氧康复训练可改善运动耐量。情绪管理同样关键,焦虑抑郁会加重心脏负荷,建议家属参与照护计划。
心力衰竭患者应建立由心内科医生主导的长期随访体系,每三个月评估超声心动图和血清标志物。饮食采用低脂高纤维模式,避免快速大量饮水。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下肢水肿加剧须立即就医。保持适度活动如散步或游泳,避免竞技性运动。戒烟限酒并控制体重,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可降低感染诱发加重的风险。心理支持小组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家属需学习心肺复苏技能以备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