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造影主要用于诊断脑血管病变,可明确识别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烟雾病及血管炎等疾病。
脑血管造影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能清晰显示瘤体位置、大小和形态。动脉瘤多因血管壁中层缺陷或高血压导致局部膨出,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伴颈强直。确诊后需根据瘤体情况选择介入栓塞术或开颅夹闭术。
通过造影可观察到异常的血管团及早期静脉显影,这是动静脉畸形的特征性表现。该病属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常见症状包括癫痫发作和脑出血。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立体定向放疗或血管内栓塞。
造影能精确评估颈动脉或颅内动脉狭窄程度,表现为血管腔不规则狭窄或串珠样改变。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病因,可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轻度狭窄可用抗血小板药物,重度需考虑支架置入或内膜剥脱术。
特征性表现为颈内动脉末端狭窄伴脑底异常血管网形成,状如烟雾。该病属于慢性进展性脑血管病,儿童以脑缺血为主,成人多见脑出血。治疗包括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等血运重建手术。
造影可见节段性血管狭窄与扩张交替出现,呈串珠样改变。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均可导致,典型症状包括头痛、认知障碍。需结合免疫抑制剂治疗,重症需联合糖皮质激素冲击。
脑血管造影检查后需卧床24小时避免穿刺点出血,穿刺侧下肢制动8小时。术后2天内避免剧烈运动,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日常需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戒烟限酒,定期复查血管情况。出现穿刺处肿胀、肢体麻木或头痛加剧应及时就医。
眼底造影检查结果通常在30分钟到2小时内出具,实际时间受到检查机构流程、造影剂类型、影像分析复杂度、患者配合度、是否需要专家会诊等因素影响。
眼底造影是一种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钠或吲哚菁绿等造影剂,观察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情况的检查。检查完成后,技师会立即对影像进行初步处理,排除技术性问题。普通门诊检查中,若采用标准流程且无需特殊评估,多数情况下30-60分钟即可获取书面报告。部分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可直接生成血管渗漏分析图,进一步缩短等待时间。
当患者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等复杂病变时,需进行多模态影像比对或三维重建,报告时间可能延长至2小时以上。若医疗机构实行分级审核制度,或遇到疑难病例需多位医师共同研判,可能需等待更长时间。部分特殊造影剂如吲哚菁绿代谢较慢,需延长观察期才能完成最终评估。急诊情况下,医师会优先处理危及视力的急症报告。
检查前避免佩戴隐形眼镜,遵医嘱停用影响瞳孔的药物。检查后需观察是否出现造影剂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恶心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24小时内避免强光刺激眼睛,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糖尿病患者检查当日应正常进食,防止低血糖发生。获取报告后应及时复诊,由眼科医师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