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通常在早晨较高,晚上较低,但具体变化模式因人而异,可能与昼夜节律、用药时间、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
早晨血压升高与人体自然节律相关,清醒前2-3小时肾上腺会分泌更多皮质醇和肾上腺素,这些激素促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导致晨起血压达到峰值。部分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更明显,收缩压可比夜间上升20毫米汞柱以上,这种波动可能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夜间血压下降则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睡眠时身体进入修复状态,心率减慢、血管舒张,血压较白天降低10-20%。但糖尿病患者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者可能出现夜间血压不降反升的异常模式。
部分人群会呈现晚上血压更高的反杓型曲线,常见于慢性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或服用短效降压药导致药效夜间减退的情况。长期夜班工作者因生物钟紊乱也可能出现夜间血压高于白天的倒置节律。这类异常节律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需通过24小时血压监测确诊。
建议高血压患者定期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明确个体血压波动规律。晨起后避免剧烈活动,服用长效降压药者可考虑睡前给药以控制晨峰。保持规律作息、限制夜间钠盐摄入有助于维持正常血压节律,若发现夜间血压持续超过120/70毫米汞柱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