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骨髓炎可能导致骨质破坏、病理性骨折、局部功能障碍、全身感染扩散及慢性疼痛等危害。慢性骨髓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于开放性骨折、手术后感染或血源性感染等情况。
慢性骨髓炎引起的骨质破坏是其主要危害之一。细菌在骨髓腔内繁殖会侵蚀骨组织,导致骨质溶解和坏死。随着病情发展,受累骨骼可能出现空洞、死骨形成等病理改变。这种骨质结构异常会显著降低骨骼的机械强度,增加骨折风险。患者常表现为局部持续性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影像学检查可见骨质密度不均、骨膜反应等特征性表现。治疗需长期使用敏感抗生素,严重时需手术清除坏死组织。
病理性骨折是慢性骨髓炎的严重并发症。由于炎症持续破坏骨小梁结构,骨骼承重能力逐渐下降,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这类骨折愈合困难,常形成假关节或延迟愈合。患者可能出现患肢畸形、异常活动及剧烈疼痛。治疗需兼顾感染控制和骨折固定,通常需要联合使用抗生素与外科干预。康复期需严格制动并加强营养支持,以促进骨质修复。
局部功能障碍与慢性骨髓炎的病程进展密切相关。炎症反复发作会导致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和肌腱粘连。下肢受累可能影响行走功能,上肢病变可造成抓握无力。长期活动受限还可能引发骨质疏松和静脉血栓。物理治疗对改善关节活动度有帮助,但需在感染控制后进行。严重关节破坏可能需行关节融合或置换手术以恢复部分功能。
感染扩散是慢性骨髓炎潜在的致命性危害。细菌可能通过血液循环引发败血症,或直接蔓延导致邻近软组织脓肿。患者可出现高热、寒战等全身中毒症状,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显著升高。这种情况需紧急静脉应用广谱抗生素,必要时手术引流脓液。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更易发生感染扩散,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是慢性骨髓炎的常见危害。炎症介质持续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疼痛阈值降低。部分患者发展为神经病理性疼痛,表现为灼烧感或电击样痛。长期疼痛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治疗需采用多模式镇痛,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及神经阻滞等。心理干预和康复训练也有助于改善疼痛症状。
慢性骨髓炎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和钙质摄入。避免吸烟饮酒,控制血糖血压等基础疾病。患肢避免过度负重,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关节活动。定期复查影像学和炎症指标,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出现发热、疼痛加剧等情况须立即就医。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生素治疗,不可自行停药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