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朋友您好:
重型小儿瘫的手术效果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手术方法的设计,实施密切相关。由于重型小儿瘫的肌力丧失严重,且多伴有明显的畸形,一次或两次手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故病人入院后就要通过仔细的肌力检查等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不但要注意局部情况,还要考虑到病人的性别,职业及生活环境上的特殊要求等。治疗小儿瘫理论上或原则上是首先矫正骨性畸形,后再行肌力平衡手术。但由于重型小儿瘫的特殊性,如按上述原则处理,患者则很可能难以接受多次的手术。故主张“软硬结合”,即行软组织手术的同时,一期完成同侧或对侧的骨性手术。这当中的矛盾是固定问题,即软组织手术的固定时间要比骨性手术短,这就要求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合理安排,相互兼顾。一般是在行一侧软组织手术的同时行对侧骨性手术,或行大腿、髋部骨性手术的同时行同侧小腿以下的软组织手术。本组病例的手术方案基本上是遵循此一观点制定的,结果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手术次数,同时减轻了病人负担,提高了手术疗效。
欢迎点击访问飞华健康网小儿麻痹症专题:http://www.fh21.com.cn/guke/xhmb/
小儿麻痹症后遗症主要表现为肌肉萎缩、关节畸形、肢体瘫痪、脊柱侧弯和呼吸功能障碍。这些症状通常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严重程度与病毒感染范围和神经损伤程度相关。
1、肌肉萎缩: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会导致肌肉失去神经支配,逐渐出现废用性萎缩。常见于下肢近端肌群,表现为患肢周径明显小于健侧,肌力下降可达0-3级。早期可通过电刺激和被动活动延缓进展,后期需矫形器辅助。
2、关节畸形:
肌肉力量失衡会引起关节力学改变,典型表现为马蹄内翻足、膝关节屈曲挛缩和髋关节脱位。畸形发展呈渐进性,儿童期可能伴随骨骼发育异常。需定期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严重者需截骨矫形手术。
3、肢体瘫痪:
单侧下肢瘫痪最为常见,约占后遗症的65%,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和自主运动丧失。瘫痪肢体温度较低且可能伴有感觉异常。功能性电刺激和减重步态训练可改善部分功能。
4、脊柱侧弯:
躯干肌肉不对称瘫痪会导致进行性脊柱侧凸,多在青春期快速进展。Cobb角超过40度可能压迫心肺功能,需穿戴矫形支具或行脊柱融合术。常伴随骨盆倾斜和肋骨畸形。
5、呼吸功能障碍:
延髓受累患者可能出现膈肌和肋间肌麻痹,表现为咳嗽无力、反复肺部感染和睡眠呼吸暂停。需监测肺活量和血氧饱和度,夜间无创通气支持是主要干预手段。
后遗症患者需终身进行康复管理,建议每日进行关节被动活动训练防止挛缩加重,使用矫形器维持功能体位。营养方面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D,体重控制可减轻关节负荷。游泳和水疗等低冲击运动有助于维持肌力,定期肺功能评估对呼吸肌无力者尤为重要。社会心理支持同样不可忽视,早期职业培训能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