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化脓可使用生理盐水、硼酸溶液、过氧化氢溶液、氯霉素溶液、氧氟沙星溶液等清洗。中耳炎化脓多由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耳痛、耳道流脓等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清洗药物。
1、生理盐水生理盐水为浓度0.9%的氯化钠溶液,具有温和清洁作用,适用于中耳炎化脓初期分泌物清理。使用时需将溶液加热至接近体温,避免冷刺激引发眩晕。生理盐水可稀释脓性分泌物,但无杀菌作用,需配合其他药物治疗。
2、硼酸溶液3%硼酸溶液具有弱抗菌和收敛作用,能减少耳道渗出液。该溶液需用无菌棉签蘸取后轻柔擦拭外耳道,禁止直接灌洗中耳腔。硼酸溶液不宜长期使用,可能引起皮肤干燥,使用后需保持耳道干燥。
3、过氧化氢溶液3%过氧化氢溶液遇脓液会产生泡沫,具有机械性清洁效果。使用时将溶液滴入耳道后待泡沫消散,再用棉签吸净。该溶液对厌氧菌有抑制作用,但可能刺激黏膜,鼓膜穿孔患者禁用,每周使用不超过3次。
4、氯霉素溶液0.25%氯霉素溶液为广谱抗生素制剂,适用于细菌性中耳炎化脓。溶液需通过专用滴耳器给药,使用前需清除外耳道分泌物。该药物可能引起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儿童孕妇慎用,疗程一般不超过7天。
5、氧氟沙星溶液0.3%氧氟沙星滴耳液对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菌效果显著。使用时应使患耳朝上,滴入药液后保持体位5分钟。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影响软骨发育,18岁以下患者须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与其他滴耳液混用。
中耳炎化脓期间应保持耳道清洁干燥,洗澡时可用防水耳塞。避免自行掏耳或用力擤鼻,防止感染扩散。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如出现发热、剧烈头痛或听力下降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所有清洗操作须由医护人员指导,不可擅自调整用药浓度和频次,定期复查耳内镜观察愈合情况。
粘连性中耳炎可以尝试使用中药治疗,但需在医生指导下结合规范西医治疗。
粘连性中耳炎多因急性中耳炎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导致鼓室粘连,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闷胀感。中药治疗可选用通窍活血类方剂如通窍耳聋丸改善局部循环,配合清热解毒类如黄连上清片控制炎症。部分患者使用滴耳油局部治疗可能缓解症状。但需注意单纯中药难以完全松解粘连组织,重度粘连者需配合鼓室成形术或鼓膜置管术等西医治疗手段。
治疗期间应避免用力擤鼻、游泳等可能加重病情的行为,保持耳道干燥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