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早期足量抗生素治疗、手术干预、并发症管理、支持治疗及长期随访。具体措施需根据病原体类型、心脏受累程度及并发症情况综合制定。
1、抗生素治疗:
明确病原体后选择敏感抗生素是治疗核心。草绿色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联合庆大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需采用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抗生素疗程通常持续4-6周,需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调整剂量。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血培养评估疗效。
2、手术干预:
对于出现难治性心力衰竭、瓣膜穿孔、大型赘生物或反复栓塞的患儿需考虑手术。常见术式包括赘生物清除术、瓣膜修复或置换术。手术时机需结合超声心动图显示的病变进展速度和全身感染控制情况综合判断。
3、并发症处理:
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栓塞需联合抗凝治疗,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药物剂量。合并心力衰竭时应用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严重心律失常可能需临时起搏。化脓性心包炎需行心包穿刺引流。
4、支持疗法: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贫血患儿需输注红细胞。高热期给予物理降温,营养支持采用高蛋白易消化饮食。绝对卧床至体温正常2周,逐步恢复活动需监测心功能。
5、长期管理:
治愈后仍需随访2年以上,每3-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有基础心脏病者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日常注意口腔卫生。疫苗接种需避开治疗期,康复期可进行适度心肺功能锻炼。
患儿康复期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优质蛋白摄入。避免剧烈运动但需维持每日30分钟温和活动,如散步或游泳。定期口腔检查预防感染复发,气候变化时注意保暖。家长需学习观察体温、心率等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复诊。治疗期间的心理疏导同样重要,可通过游戏治疗缓解患儿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