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跟骨折可通过石膏固定、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生活调整等方式治疗。脚跟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过度运动、骨病、外力冲击等原因引起。
1、石膏固定:脚跟骨折后,医生通常会采用石膏固定来稳定骨折部位,促进愈合。石膏固定需要保持6-8周,期间避免负重,定期复查以确保骨折愈合情况良好。
2、药物治疗:脚跟骨折后,医生可能会开具止痛药如布洛芬片400mg,每日3次、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片50mg,每日2次、钙片如碳酸钙片500mg,每日1次等,以缓解疼痛、减轻炎症、促进骨骼愈合。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脚跟骨折,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跟骨内固定术和跟骨复位术。手术后需要严格遵循医嘱,进行康复训练,避免过早负重。
4、康复训练:脚跟骨折愈合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脚部功能。康复训练包括脚踝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训练等,建议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训练导致二次损伤。
5、生活调整:脚跟骨折后,生活上需要进行调整,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使用拐杖或助行器辅助行走,穿舒适、支撑性好的鞋子,避免高跟鞋或硬底鞋,保持脚部温暖,避免受凉。
脚跟骨折后,饮食上应多摄入富含钙质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鱼类、绿叶蔬菜等,促进骨骼愈合。运动上应循序渐进,从简单的脚踝活动开始,逐步增加训练强度,避免剧烈运动。护理上应保持患处清洁干燥,定期复查,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避免过早负重,确保骨折愈合良好。
后脚跟脱皮可能由皮肤干燥、真菌感染、缺乏维生素、过度摩擦或湿疹等原因引起。
1、皮肤干燥:
冬季气候干燥或饮水不足会导致皮肤角质层水分流失,脚跟部位皮脂腺分布少更易出现脱皮。建议每日涂抹含尿素或乳木果油的保湿霜,洗澡水温不宜超过40摄氏度。
2、真菌感染:
红色毛癣菌感染引起的足癣俗称脚气会导致脚跟鳞屑状脱皮,可能伴随瘙痒。可能与共用拖鞋、赤足行走有关,需使用抗真菌药物如联苯苄唑乳膏,鞋袜需每日更换消毒。
3、缺乏维生素:
长期缺乏维生素B3烟酸或维生素E会影响皮肤屏障功能,表现为对称性脚跟脱皮。可通过食用动物肝脏、坚果、全谷物补充,严重缺乏时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制剂。
4、过度摩擦:
穿着不合脚硬底鞋或长期站立行走,脚跟部位反复机械摩擦会导致角质增厚继而脱皮。选择透气软底鞋,使用硅胶后跟垫可减少摩擦,睡前可用浮石轻柔去除死皮。
5、湿疹:
遗传性过敏体质或接触洗涤剂可能诱发局限性足部湿疹,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细碎脱屑。需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急性期可使用弱效糖皮质激素药膏如氢化可的松。
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穿吸湿排汗的棉质袜子,避免赤脚接触公共浴室地面。饮食中增加深海鱼、胡萝卜等富含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A的食物,有助于维持皮肤健康。若脱皮伴随裂口出血、脓液渗出或持续加重,需及时就诊排查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