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高血压并非绝症,但属于需要紧急干预的危重疾病。恶性高血压是指血压急剧升高并伴随靶器官损害的临床综合征,主要涉及视网膜病变、肾功能急剧恶化、脑水肿等。及时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治疗方法包括静脉降压药物、靶器官功能保护、长期口服降压方案等。
多数恶性高血压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可获得良好预后。早期识别症状并立即就医是关键,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视物模糊、胸痛、呼吸困难等。静脉注射乌拉地尔、尼卡地平等降压药物可快速控制血压,避免脑出血、急性肾衰竭等致命并发症。后续需长期服用氨氯地平、缬沙坦等药物维持血压稳定,配合低盐饮食和规律监测。
少数未及时治疗的患者可能出现不可逆器官损伤。当发生高血压脑病时,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或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肾脏严重受累者可能进展至尿毒症需终身透析。合并主动脉夹层、急性左心衰等危急情况时死亡率显著升高,这类患者需在重症监护室进行多学科联合救治。
恶性高血压患者应建立终身随访管理计划,每日监测血压并记录波动情况。限制钠盐摄入量每日不超过5克,避免腌制食品及加工肉类。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骤升。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保持规律作息与情绪稳定。每3个月复查肾功能、眼底及心脏超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出现视力变化、水肿或胸闷等症状时须立即复诊。
吐血便血不一定是绝症,但属于严重症状,可能与消化道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等疾病有关。建议立即就医明确病因。
吐血便血在临床上称为上消化道出血,常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出血。患者多表现为呕出鲜红色或咖啡渣样血液,伴随柏油样黑便。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酗酒等因素相关。胃镜检查可明确出血部位,治疗需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等药物止血,严重者需内镜下止血或手术。
肝硬化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是危险因素,这类患者多有慢性肝病史。出血量大且迅猛,可能伴随休克症状。急诊处理需使用生长抑素注射液、特利加压素注射液降低门脉压力,必要时行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或TIPS手术。长期管理需针对肝硬化病因治疗,如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呋塞米片利尿等。
胃癌等恶性肿瘤也可能以吐血便血为首发症状,中老年患者需警惕。早期胃癌可能仅表现为隐痛、食欲减退,进展期可出现消瘦、贫血、持续性出血。诊断依赖胃镜活检病理检查,治疗需根据分期选择手术切除、奥沙利铂注射液化疗或曲妥珠单抗注射液靶向治疗。消化道间质瘤、血管畸形等相对少见病因也需通过影像学检查排除。
出现吐血便血时需立即禁食禁水,保持侧卧位防止误吸,记录出血量和性状。就医后需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根据病情选择胃镜、腹部CT或血管造影。恢复期饮食应从流质逐渐过渡到低纤维软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抗血小板药物者需评估用药风险,定期复查胃镜。任何原因的消化道出血都可能危及生命,须严格遵医嘱治疗和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