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职业病是指长期暴露于高强度噪音环境中导致的职业性听力损伤及相关疾病,主要包括噪声性耳聋、耳鸣、听觉疲劳等。这类疾病多发生于建筑、制造、采矿等高噪音行业,属于法定职业病范畴。
1、噪声性耳聋长期接触85分贝以上噪音会导致内耳毛细胞不可逆损伤。早期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逐渐发展为语言频率区听力损失。患者可能出现对话困难、需提高电视音量等症状。治疗以佩戴防噪耳塞为主,严重者需使用助听器。常用药物包括改善微循环的银杏叶提取物、甲钴胺等营养神经药物。
2、听觉过敏部分患者会出现对普通环境声耐受性降低,表现为耳痛、烦躁等症状。这与耳蜗神经异常兴奋有关。建议调离噪音环境,配合声音脱敏训练。药物治疗可选用小剂量抗焦虑药物,但须严格遵医嘱。
3、耳鸣持续性蝉鸣样或嗡嗡声是典型表现,夜间安静时尤为明显。可能与耳蜗代谢紊乱有关。掩蔽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有一定效果,药物可选改善内耳循环的前列地尔、尼莫地平等。
4、心血管影响长期噪音暴露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失常等。这与应激反应导致的交感神经持续兴奋相关。建议定期监测血压,必要时进行心血管评估。
5、心理障碍部分患者会出现焦虑、睡眠障碍等心理问题。需心理科介入评估,严重者可短期使用镇静催眠药物,同时配合噪音环境隔离治疗。
预防噪音职业病需采取三级防护措施:工程控制优先降低声源噪音,组织管理减少暴露时间,个人防护正确使用防噪耳塞。建议高风险岗位职工每年进行纯音测听检查,出现听力下降时及时调岗。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听力系统修复。若已确诊职业性噪声聋,应及时向当地职业病诊断机构申请工伤认定。
噪音性听力损失通常无法完全治愈。长期暴露于高强度噪音会导致内耳毛细胞不可逆损伤,这是目前医学技术难以修复的。
噪音性听力损失主要与职业噪音暴露、突发爆震声或长期使用耳机音量过大有关,常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耳鸣或听觉敏感度降低。早期发现时可通过远离噪音环境、佩戴防护耳塞等方式阻止进一步恶化。对于已形成的听力损伤,临床常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片、甲钴胺片,以及营养神经药物如维生素B1片辅助治疗,严重者可考虑佩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
日常需避免长时间处于85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使用耳机时遵循60-60原则,定期进行听力筛查有助于早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