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造影术是通过介入手段检查心脏血管情况的诊断方法,主要有穿刺桡动脉或股动脉、置入导管鞘、注射造影剂、X线成像、术后压迫止血五个步骤。
1、穿刺桡动脉或股动脉患者取平卧位,消毒局部皮肤后,医生会选取手腕部桡动脉或大腿根部股动脉作为穿刺点。穿刺前需进行局部麻醉,用穿刺针穿透血管壁建立通道。桡动脉路径恢复较快,但血管较细操作难度略高;股动脉路径操作简便,但术后需长时间卧床。
2、置入导管鞘穿刺成功后置入导丝,沿导丝推送导管鞘至血管内。导管鞘作为器械进出通道,可减少反复穿刺造成的血管损伤。术中通过导管鞘向血管内注入肝素盐水,防止导管内血栓形成。导管鞘规格根据患者血管条件选择,直径通常为5-7F。
3、注射造影剂在X线透视引导下,将造影导管送至冠状动脉开口处。经导管快速注射含碘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注射时患者可能出现短暂发热感,需保持静止配合。现代造影剂渗透压接近血浆,过敏反应概率显著降低,但肾功能不全者仍需谨慎使用。
4、X线成像造影剂充盈冠状动脉时,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连续拍摄图像。多角度投照可全面评估血管病变,包括左前斜位、右前斜位等体位。图像实时显示在监视器上,能清晰识别血管狭窄、斑块等异常,为诊断提供直接依据。
5、术后压迫止血检查结束后拔出导管鞘,对穿刺点持续压迫15-20分钟止血。桡动脉路径使用专用止血器加压包扎,6小时后可解除;股动脉路径需平卧制动12小时。术后需监测穿刺处有无血肿,观察肢体远端血液循环情况,及时发现血管并发症。
冠状动脉造影术前需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术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检查当日建议家属陪同,穿着宽松衣物便于操作。虽然属于微创检查,但仍存在血管损伤、造影剂肾病等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症。检查结果可为冠心病诊断提供金标准,指导后续药物或支架治疗方案的制定。日常应注意控制血压血糖,戒烟限酒,保持低脂饮食,定期复查心电图等指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主要有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头晕乏力、恶心呕吐、下肢水肿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血管壁发生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的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发心肌缺血缺氧的病理改变。
1、胸闷胸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的症状是心前区压迫感或绞痛,多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作。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下颌等部位,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这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细胞缺氧引起的典型心绞痛表现。严重时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持续不缓解的剧烈胸痛。
2、心悸气短患者常自觉心跳加快、心律不齐,轻微活动即感呼吸困难。这与心肌缺血导致心功能下降、心脏泵血效率降低有关。夜间平卧时可能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需垫高枕头或坐起才能缓解,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3、头晕乏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会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导致头晕、头昏、全身无力等症状。患者在站立或改变体位时症状可能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短暂意识丧失。长期心肌缺血还会导致慢性心力衰竭,表现为持续性的疲劳倦怠。
4、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在心肌缺血发作时可伴有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这是由于心脏下壁缺血时刺激膈神经,反射性引起胃肠道症状。这种情况容易被误诊为胃炎或消化不良,需要特别注意鉴别。
5、下肢水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心力衰竭阶段时,可出现下肢凹陷性水肿,多从足踝部开始,逐渐向上发展。这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减退,静脉回流受阻,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所致。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水肿、腹水、胸腔积液等表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注意低盐低脂饮食,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适度运动。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出现持续胸痛、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有助于病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