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结核病可通过接种卡介苗、保持良好通风、避免密切接触患者、增强免疫力、定期筛查等方法实现。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1、接种卡介苗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病的有效疫苗,尤其对儿童重症结核病有显著保护作用。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接种,接种后局部可能出现轻微红肿或溃疡,属于正常免疫反应。卡介苗的保护效果会随时间减弱,成人需根据流行病学暴露风险评估是否需要补种。
2、保持良好通风结核杆菌在密闭环境中更易传播,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公共场所应确保每小时换气次数,家庭环境中可每日开窗通风。紫外线照射对杀灭空气中结核杆菌有一定效果,但需注意直接照射对人体皮肤的伤害。
3、避免密切接触患者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共处密闭空间超过8小时即存在感染风险。必须接触时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保持2米以上距离。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核可在空气中悬浮数小时,接触后应及时洗手。
4、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A、D等微量营养素。规律运动改善心肺功能,保证每日7-8小时优质睡眠。糖尿病患者、HIV感染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需特别注意防护,必要时进行药物预防。
5、定期筛查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可用于潜伏感染筛查。胸部X线检查能发现早期肺结核病变,痰涂片和培养可确诊传染性。高危人群应每1-2年进行筛查,出现咳嗽咳痰超过2周等可疑症状需及时就医。
预防结核病需建立多层次防护体系。日常生活中注意咳嗽礼仪,不随地吐痰。集体生活环境应定期消毒,医疗机构需落实呼吸道隔离措施。结核病患者应完成规范治疗,避免产生耐药性。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控制慢性基础疾病,这些措施均有助于降低结核病发病风险。出现持续低热、盗汗、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时,应及时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结核性胸膜炎属于结核病的一种类型,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胸膜引起的炎症反应。
结核性胸膜炎多继发于肺结核,当肺部结核病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通过淋巴或血液播散至胸膜时,可引发胸膜炎症。典型表现为胸痛、咳嗽、低热、盗汗等症状,胸痛常随呼吸或咳嗽加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胸腔积液,导致呼吸困难。诊断需结合胸部影像学检查、胸腔积液化验及结核菌素试验等结果综合判断。
该病具有结核病的典型特征,如慢性病程、午后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治疗需遵循结核病化疗原则,常用药物包括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等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疗程通常需要6-9个月。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患者应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摄入,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胸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