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小血管炎肾损害可通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血浆置换、生物靶向治疗、透析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通常由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异常激活、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血尿、蛋白尿、肾功能下降等症状。
1、糖皮质激素治疗泼尼松片、甲泼尼龙片等糖皮质激素可快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血管壁免疫损伤。适用于活动期患者,需监测血糖升高、骨质疏松等副作用。急性期可采用大剂量冲击治疗,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
2、免疫抑制剂治疗环磷酰胺片、吗替麦考酚酯胶囊等药物能特异性抑制异常免疫应答。常与激素联用,需定期检查血常规和肝功能。环磷酰胺累积剂量需控制,避免诱发恶性肿瘤或性腺毒性。
3、血浆置换通过体外循环清除血液中的ANCA抗体和炎性介质,适用于重症肺出血或快速进展性肾衰竭。每次置换1-1.5倍血浆量,需联合免疫抑制剂防止抗体反弹。治疗期间需监测电解质和凝血功能。
4、生物靶向治疗利妥昔单抗注射液可精准靶向B淋巴细胞,适用于难治性病例或环磷酰胺禁忌者。需预防输液反应和感染风险,用药前需筛查乙肝和结核。治疗周期通常为4周,必要时重复给药。
5、透析治疗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需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替代肾功能。血液透析每周3次,腹膜透析可居家操作。同时需控制血压和贫血,为肾移植创造条件。合并活动性血管炎时需同步进行免疫抑制治疗。
患者需长期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蛋白质以鸡蛋、鱼肉等动物蛋白为主。避免剧烈运动和高强度劳动,注意预防感染。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和ANCA抗体滴度,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出现发热、血尿加重或水肿时应及时就医。冬季注意保暖,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降低感染风险。
静脉炎和血管炎可通过发病部位、病因及症状进行区别。静脉炎主要累及静脉,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血管炎则涉及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常伴随全身症状。两者在发病机制、治疗方式上存在差异,需结合临床检查确诊。
一、发病部位静脉炎多发生于下肢浅表静脉,尤其是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与静脉曲张、输液刺激等因素相关。血管炎可累及全身各部位血管,包括皮肤、肾脏、肺部等中小动脉,如结节性多动脉炎主要侵犯中等动脉,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则影响小血管。
二、病因差异静脉炎常由静脉内膜损伤、血液淤滞或高凝状态引起,如长期卧床、静脉置管或血栓性静脉炎。血管炎多与自身免疫异常相关,如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或感染、药物等因素诱发的免疫复合物沉积。
三、典型症状静脉炎表现为沿静脉走行的条索状硬结,伴局部皮温升高、压痛,下肢静脉炎可能出现行走坠胀感。血管炎症状更具系统性,如过敏性紫癜出现下肢对称性紫癜,巨细胞动脉炎伴有颞动脉压痛、视力障碍等全身表现。
四、检查方法静脉炎可通过超声检查发现静脉壁增厚、血栓形成。血管炎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如ANCA检测、血管造影或组织活检,其中活检可见血管壁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素样坏死等特征性改变。
五、治疗原则静脉炎以抗凝治疗为主,如使用肝素钠注射液、华法林钠片,局部可外敷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血管炎需根据类型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片、环磷酰胺片,重症需联合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控制炎症反应。
日常需避免久站久坐促进静脉回流,血管炎患者应注意监测体温、血压等全身状况。两者均需定期复查血液指标,静脉炎患者穿戴医用弹力袜预防血栓,血管炎患者需遵医嘱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出现新发皮疹、关节肿痛或不明原因发热时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