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尿无尿可能由肾前性因素、肾性因素、肾后性因素等原因引起。少尿指24小时尿量少于400毫升,无尿指24小时尿量少于100毫升,需及时明确病因。
1、肾前性因素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是常见诱因,如严重脱水、大量失血、心力衰竭等导致肾脏灌注不足。此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但肾实质未受损,表现为尿量骤减伴尿液浓缩。早期通过补液、输血等纠正原发病后尿量可恢复,延误处理可能进展为急性肾小管坏死。
2、肾性因素急性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等肾实质病变可直接损伤肾单位,慢性肾病晚期也可导致少尿。这类情况常伴随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症状,需通过肾功能检查、肾脏超声等确诊。治疗需针对原发病使用免疫抑制剂,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3、肾后性因素尿路梗阻如结石、肿瘤压迫、前列腺增生等使尿液排出受阻,初期表现为排尿困难,完全梗阻时出现无尿。双侧输尿管梗阻或孤立肾梗阻属于急症,需通过导尿、手术解除梗阻。长期未处理可能继发肾积水、肾功能衰竭。
出现少尿无尿需立即就医排查病因,监测每日尿量及体重变化。日常应保持适量饮水,避免滥用肾毒性药物,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突发无尿伴腰痛、发热需警惕泌尿系梗阻,建议急诊处理。肾功能异常者需限制高钾食物摄入,定期复查肌酐、电解质等指标。
小儿无尿通常是指每天尿量少于1毫升每公斤体重,持续6-8小时以上。无尿可能与脱水、肾功能异常、尿路梗阻等因素有关,需及时就医评估。
小儿无尿的判断标准需结合年龄和体重综合评估。新生儿期尿量少于0.5毫升每公斤体重每小时,婴幼儿期少于1毫升每公斤体重每小时,学龄儿童少于0.5毫升每公斤体重每小时即提示尿量异常。生理性原因常见于高温环境水分丢失过多、喂养不足等,表现为皮肤弹性下降、口唇干燥等脱水体征。病理性原因包括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疾病,患儿可能伴随眼睑浮肿、血尿等症状;尿路结石、先天性尿路畸形等梗阻性疾病,可能出现排尿哭闹、腹部包块等表现。
家长发现儿童尿量减少时,应先检查摄入量是否充足,适当补充口服补液盐。若6-8小时内仍无排尿或出现水肿、呕吐、精神萎靡等症状,须立即就诊儿科或肾内科。医生可能通过尿常规、血生化、肾脏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治疗包括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感染患儿需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抗生素,肾病患儿可能需要醋酸泼尼松片等药物。日常需记录出入量,保持会阴清洁,避免高盐饮食,定期监测血压和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