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一次通常可以维持2-3天,具体时间与患者的肾功能、透析方式及个体差异有关。
血液透析是常见的透析方式之一,主要通过机器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每周需要进行2-3次血液透析,每次持续3-5小时。这种方式可以较好地维持患者的电解质平衡和体液平衡,但效果相对短暂。腹膜透析则是另一种透析方式,通过腹膜作为半透膜进行物质交换。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可以每天进行,每次交换透析液需要30-40分钟,效果相对持久。自动化腹膜透析通常在夜间进行,每次持续8-10小时,能够更稳定地维持患者的体内环境。
透析的维持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患者的残余肾功能越好,透析间隔时间可能相对延长。饮食控制情况也会影响透析效果,高钾高磷饮食可能缩短透析维持时间。合并症如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可能增加透析频率。透析充分性评估是调整透析方案的重要依据,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制定个体化方案。透析期间需要密切监测体重变化、血压波动及电解质水平,及时调整透析参数。
透析患者应注意控制水分摄入,避免两次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超过干体重的5%。限制高钾高磷食物摄入,如香蕉、坚果、动物内脏等。定期监测血压和血糖,按时服用医生开具的药物。出现乏力、气短、水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保持透析通路清洁干燥,避免感染。适当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透析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患者及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疗团队,共同管理病情。
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生存期较短通常与心血管并发症、感染风险增加、营养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糖尿病肾病发展到需要透析的阶段时,患者往往已存在多系统损害,透析虽能替代肾脏功能,但无法完全逆转其他器官损伤。
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常合并严重心血管病变,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病变等。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进程,透析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可能加重心脏负担。这类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的概率显著增高,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尿毒症环境会促进血管钙化,进一步恶化心血管预后。
免疫功能低下使感染风险大幅上升。糖尿病本身会削弱白细胞吞噬功能,透析过程中血液与体外循环管路接触可能引发微炎症状态。常见的致死性感染包括肺部感染、透析导管相关败血症等。血糖控制不佳时感染更易扩散,抗生素治疗效果受限。营养不良与蛋白质能量消耗综合征也常见,患者肌肉量快速流失会影响呼吸功能与活动能力。
建议患者严格遵循控糖目标,透析期间加强血压和容量管理。定期评估营养状态,保证优质蛋白摄入但避免高钾食物。注意动静脉内瘘护理,减少感染机会。家属需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及时配合医疗团队调整治疗方案。出现胸闷气促、持续发热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