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出现腹水主要与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淋巴液生成过多、醛固酮灭活减少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等因素有关。腹水是肝衰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通常表现为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等症状。
1、门静脉高压肝衰竭时肝脏结构破坏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门静脉压力升高。门静脉高压使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促使液体从血管渗入腹腔。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使用普萘洛尔片降低门脉压力,或通过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改善血流。
2、低蛋白血症肝脏合成功能下降导致白蛋白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管内水分外渗至组织间隙和腹腔,形成腹水。可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注射液提高血浆渗透压,同时配合呋塞米片利尿。
3、淋巴液生成过多门静脉高压使肝窦压力增高,肝淋巴液生成超过胸导管引流能力。富含蛋白的淋巴液从肝包膜表面漏入腹腔。治疗需控制门脉压力,必要时行腹腔穿刺引流缓解症状。
4、醛固酮灭活减少肝功能受损使醛固酮灭活减少,导致水钠潴留。肾远曲小管对钠重吸收增加,加重腹水形成。可使用螺内酯片拮抗醛固酮作用,配合限制钠盐摄入。
5、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激活该系统,引起肾血管收缩和钠水潴留。治疗需在补充白蛋白基础上使用托伐普坦片等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改善肾脏血流动力学。
肝衰竭患者出现腹水需严格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2克以下。适当补充优质蛋白但避免过量诱发肝性脑病。每日监测体重和尿量变化,记录腹围数值。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脐疝形成,睡眠时抬高床头有助于减轻呼吸困难。出现发热、腹痛等感染征象时需及时就医,预防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发生。
治疗肝衰竭的药物主要有促肝细胞生长素注射液、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门冬氨酸鸟氨酸颗粒、人血白蛋白等。肝衰竭可能与病毒感染、药物损伤、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因及病情选择药物。
1、促肝细胞生长素注射液促肝细胞生长素注射液能刺激肝细胞DNA合成,促进肝组织修复,适用于急性、亚急性肝衰竭。该药需静脉滴注,常见不良反应为低热,禁用于对本品过敏者。使用期间需监测肝功能及电解质。
2、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中和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肝细胞的损伤,适用于药物性或酒精性肝衰竭。可能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严重肾功能不全者慎用。需避光保存,现配现用。
3、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通过修复肝细胞膜结构,改善肝功能,适用于中毒性肝损伤导致的肝衰竭。静脉给药时需缓慢输注,偶见胃肠不适。不可与电解质溶液混合使用。
4、门冬氨酸鸟氨酸颗粒门冬氨酸鸟氨酸颗粒能降低血氨水平,改善肝性脑病症状,适用于肝硬化合并肝衰竭患者。口服后可能出现恶心等消化道反应,严重肾功能衰竭患者禁用。需足量饮水送服。
5、人血白蛋白人血白蛋白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改善低蛋白血症,适用于终末期肝衰竭伴腹水患者。输注过快可能引发心衰,需严格控制滴速。使用前需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肝衰竭患者需严格戒酒,每日蛋白质摄入控制在每公斤体重1-1.5克,优先选择鱼虾、蛋清等优质蛋白。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限制高脂饮食。保持每日尿量1500毫升以上,监测体重及腹围变化。出现意识改变或出血倾向时需立即就医。恢复期可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避免过度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