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诊断标准范围为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血糖检测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需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空腹血糖指至少8小时未进食后测量的血糖值,正常范围为3.9-6.1毫摩尔/升。若空腹血糖在6.1-7.0毫摩尔/升之间属于空腹血糖受损,可能提示糖尿病前期。餐后2小时血糖从进食第一口开始计时,正常值应低于7.8毫摩尔/升。当餐后血糖在7.8-11.1毫摩尔/升时为糖耐量异常,同样属于糖尿病前期状态。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诊断标准为≥6.5%。随机血糖指任意时间点检测,≥11.1毫摩尔/升且伴有多饮多尿等症状时可作为诊断依据。妊娠期糖尿病筛查标准与普通人群不同,需在孕24-28周进行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诊断。
建议定期监测血糖变化,保持合理饮食结构与适度运动。减少精制糖和饱和脂肪摄入,增加全谷物及膳食纤维。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出现不明原因体重下降、口渴多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复查。血糖异常者需遵医嘱进行药物或胰岛素治疗,并定期检查眼底、肾功能等并发症。
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标准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0%。妊娠期或合并严重并发症者需更严格。
空腹血糖4.4-7.0mmol/L适用于大多数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有助于降低微血管病变风险。监测时应避免应激状态或夜间低血糖干扰结果。餐后血糖峰值控制在10.0mmol/L以下可减少心血管事件,需注意进食量与升糖指数的匹配。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控制在7.0%以下能显著延缓并发症进展,但老年患者可适当放宽至8.0%。1型糖尿病患者需更精细调控,建议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合并慢性肾病者需警惕低血糖风险,目标值可上调至8.5mmol/L。青少年患者应兼顾生长发育需求,睡前血糖宜保持6.1-10.0mmol/L。
建议定期监测血糖谱并记录波动规律,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藜麦作为主食,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出现反复低血糖或持续高血糖时须及时就医调整方案,避免自行增减药物。每年至少检查一次眼底、尿微量白蛋白及周围神经功能,早期发现并发症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