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可通过药物溶栓、介入手术等方式治疗,通常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
1、药物溶栓: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可通过溶栓药物恢复血流,常用药物包括阿替普酶100mg静脉注射、尿激酶150万单位静脉注射、链激酶150万单位静脉注射。溶栓治疗需在发病后12小时内进行,越早效果越好。
2、介入手术:对于溶栓效果不佳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可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方式包括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可有效疏通堵塞的血管,恢复心肌供血。
3、心电监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监护期间需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波动。
4、氧疗支持:患者需通过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氧流量控制在2-4L/min。氧疗可提高血氧饱和度,减轻心肌缺氧,缓解胸痛症状。
5、卧床休息:发病初期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体力活动。床上大小便,减少心脏负担。病情稳定后可逐渐恢复活动,但仍需避免剧烈运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注意低盐低脂饮食,控制每日钠盐摄入量不超过5g,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彩超,遵医嘱服药,预防复发。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胸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低血压休克、胃肠道症状等。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病情危急,需立即就医。
1、胸痛胸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典型的症状,表现为突发性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向左肩、左臂、下颌或背部放射。疼痛程度剧烈,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法缓解。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易被误诊为胃病。胸痛伴随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时,需高度警惕心肌梗死。
2、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可导致各种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能引发心悸、头晕、晕厥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猝死。心肌梗死早期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需密切心电监护,及时处理致命性心律失常。
3、心力衰竭大面积心肌梗死可导致急性左心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右心室梗死可引发右心衰竭,出现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等症状。心力衰竭程度与梗死面积相关,需及时给予利尿、扩血管等治疗,必要时进行机械辅助循环支持。
4、低血压休克心肌梗死导致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时,可出现心源性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尿量减少、意识模糊等。休克提示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需立即给予升压药物、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等治疗,必要时行急诊血运重建手术。
5、胃肠道症状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包括恶心、呕吐、上腹胀痛等,易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下壁心肌梗死因刺激膈神经,胃肠道症状更为常见。老年患者、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无痛性心肌梗死,仅表现为乏力、冷汗等非特异性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任何体力活动,保持情绪稳定。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量多餐,控制钠盐摄入。康复期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心脏康复训练,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长期坚持规律服药,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心肌梗死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