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急性肾功能衰竭可通过控制液体摄入、调整饮食、药物治疗、血液透析、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通常由肾脏血流不足、肾小球疾病、尿路梗阻、药物损伤、严重感染等原因引起。
1、控制液体摄入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需严格记录每日液体出入量,避免水钠潴留加重心脏负担。建议摄入量为前一日尿量加500毫升,出现水肿时需进一步限制。可使用量杯精确计量饮水,同时减少汤粥等高水分食物摄入。监测患者每日体重变化,体重增长过快提示液体过量。
2、调整饮食采用优质低蛋白饮食,每日蛋白质摄入控制在0.6-0.8克/公斤体重,优先选择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3克,避免腌制食品。同时需控制钾、磷摄入,慎用香蕉、橙子等高钾水果。营养不良者可配合肾病专用营养制剂补充能量。
3、药物治疗呋塞米片可用于利尿消肿,但需监测电解质平衡。碳酸氢钠片纠正代谢性酸中毒,需根据血气分析调整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改善肾性贫血,需配合铁剂使用。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肾毒性药物,抗生素需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
4、血液透析当出现严重电解质紊乱、药物难以控制的高钾血症、容量负荷过重或尿毒症症状时需紧急透析。间歇性血液透析可快速清除代谢废物,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更适合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透析期间需监测血压变化,注意导管护理预防感染。
5、手术治疗对于梗阻性肾病引起的急性肾衰,需行输尿管支架置入术或经皮肾造瘘术解除梗阻。肾动脉狭窄者可考虑血管成形术改善肾脏灌注。少数肾皮质坏死患者可能需要肾切除术。术后需加强伤口护理,预防感染,监测肾功能恢复情况。
老年人急性肾功能衰竭恢复期需定期复查肾功能、电解质及尿常规,逐步增加活动量避免肌肉萎缩。保持会阴清洁预防尿路感染,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饮食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康复阶段可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出现尿量减少、水肿加重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可通过控制液体平衡、纠正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预防感染、肾脏替代治疗等方式干预。多尿期通常由肾小管功能逐渐恢复、渗透性利尿等因素引起,需警惕脱水及电解质失衡风险。
1、控制液体平衡多尿期每日尿量可达3000-5000毫升,需根据前一日尿量动态调整补液量,通常补充量为尿量的三分之二。建议使用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维持血容量,避免过量补液导致心力衰竭。同时监测体重、血压及中心静脉压评估容量状态。
2、纠正电解质紊乱多尿期易出现低钾血症、低钠血症,需定期检测血清电解质水平。轻度低钾可口服氯化钾缓释片,严重时需静脉补钾。低钠血症应限制水分摄入并补充高渗盐水。合并低钙血症可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注射液。
3、营养支持建议采用低蛋白高热量饮食,每日蛋白摄入量控制在0.6-0.8克/公斤体重,以优质蛋白为主。可补充复方α-酮酸片减少氮质血症。同时保证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摄入,必要时通过肠内营养乳剂补充能量。
4、预防感染多尿期患者免疫力低下,需加强口腔及会阴护理。出现发热时应及时进行血培养,经验性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广谱抗生素。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可选用磷霉素氨丁三醇散,同时尽早拔除留置导管。
5、肾脏替代治疗当合并严重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或容量负荷过重时,需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血液透析可选用碳酸氢盐透析液,腹膜透析建议使用低钙腹膜透析液。治疗期间需监测尿素氮、肌酐清除率评估肾功能恢复情况。
多尿期患者应卧床休息,每日记录24小时尿量及出入量。饮食需限制钠盐摄入,避免食用高钾食物如香蕉、土豆。恢复期可逐步增加活动量,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肾功能、尿常规及肾脏超声,观察肾小球滤过率恢复情况。若出现少尿复发或肌酐持续升高,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