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兼治克罗恩病效果好

发布于 2016/05/24 09:47

克罗恩病于1932年由Crohn等人最早描述,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克罗恩(以前叫克隆氏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胃肠道炎性肉芽性疾病,原因至今不明。病变可发生于消化道(自口腔至肛门)的任何部位,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但以末段回肠和右半结肠最多见。临床以腹痛、腹泻、腹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为特点,可伴有发热、贫血、营养障碍及关节、皮肤、眼、口腔黏膜、肝脏等肠外损害。本病有终生复发倾向,重症患者迁延不愈,预后不良。目前西医对本病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

中医学者根据本病腹痛、腹泻、便血、消瘦乏力、发热、贫血等主要临床特征,从宏观辨证层面采用分病期、辨虚实、标本兼治,在胃肠道肉芽肿的微观病理层面兼用消痰散结。他认为在疾病的活动期腹痛、腹泻、结肠溃疡、血便、发热突出,为气滞、痰结、毒蕴、肠络受伤,病以标实为主,治标实根据上述症状以行气、散结、解毒、凉血为主。病情迁延日久,因实致虚,标实缓解,贫血、溃疡、消瘦乏力本虚显露,病呈虚实兼夹之变,在祛邪治标的同时兼补其虚,以治其本。尤其坚持一个补虚治本的较长疗程,防止病情复发。

克罗恩病病情复杂,其病变涉及全消化道口腔至肛门任何部位,病变中心外延又可出现肠外病损。临床根据腹痛、腹泻、便血等肠道的病变及肠外损害症状,结合肠镜、病理即可诊断。辨证以主要症状为依据,如腹痛辨气滞与痰瘀,腹泻辨寒湿与湿热腹块辨痰结与瘀凝,便血辨热伤络破还是脾不统血,毒蕴不散可发热,气血亏损见贫血,阴虚火旺见口舌生疮,风窜经络则关节痛。本病的特征为肠黏膜炎性肉芽组织增生,肉芽组织具有中医痰结毒蕴的特征,当从痰结治,临床中医中用夏枯草、浙贝母、土贝母化痰散结药。腹痛明显兼调气血,化痰药与川楝子、乌药、三棱、莪术等行气化瘀药相配,临床效果较好。

专家推荐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