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肠胃炎的原因
发布于 2025/06/11 12:01
发布于 2025/06/11 12:01
肠胃炎可能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饮食不当、药物刺激、免疫异常等原因引起。
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肠道病毒是急性肠胃炎最常见病因。病毒通过污染食物或接触传播,侵袭肠黏膜上皮细胞导致渗透性腹泻,常伴随呕吐、低热等症状。病程具有自限性,通常3-7天可自愈,治疗以补液和电解质调节为主。
沙门氏菌、志贺菌、大肠杆菌等病原菌通过未煮熟食物或污染水源感染。细菌产生的肠毒素会刺激肠道分泌大量液体,临床表现为水样便伴腹痛。严重感染需抗生素治疗,如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等。
过量摄入辛辣刺激食物、酒精或过敏原食物可能损伤胃肠黏膜屏障。高脂饮食会延缓胃排空,未充分消化的食物残渣在肠道发酵产生气体和酸性物质,引发腹胀、绞痛等不适症状。调整饮食结构后症状多可缓解。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护机制。抗生素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导致艰难梭菌等致病菌过度增殖。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也可能增加肠道感染风险。
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出现慢性肠道炎症反应,通常表现为反复腹痛、黏液脓血便。这类疾病需免疫调节剂如美沙拉嗪、硫唑嘌呤进行控制,严重者可能需生物制剂治疗。
预防肠胃炎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冷食物,餐具定期消毒。急性期建议选择低渣饮食如米汤、馒头,症状缓解后逐步增加蒸蛋、嫩豆腐等易消化蛋白质。恢复期可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微生态,日常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胃肠蠕动功能。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或脱水症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