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是一种什么炎症

发布于 2025/06/19 06:14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属于化脓性炎症。典型表现为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严重者可出现脱水或中毒性休克。

1、病原体特征:

志贺菌属革兰阴性杆菌,分为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四群。菌体产生的内毒素破坏肠黏膜屏障,外毒素如志贺毒素可导致肠上皮细胞坏死,形成特征性溃疡性病变。

2、炎症机制:

细菌侵入结肠黏膜后引发中性粒细胞浸润,释放炎症介质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病理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浅表溃疡形成,溃疡间黏膜呈现假膜性改变,脓性渗出物与坏死组织混合形成黏液脓血便。

3、典型症状:

急性期表现为突发高热39-40℃、阵发性脐周绞痛,排便后腹痛暂缓但很快再次出现。里急后重感明显,每日排便可达10-30次,粪便量少且含黏液脓血。重症患者可出现嗜睡、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

4、诊断依据:

粪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粪便培养检出志贺菌可确诊。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明显增高。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弥漫性充血糜烂,但急性期避免进行以防穿孔。

5、并发症风险:

2-7岁儿童易发生中毒性菌痢,表现为高热、惊厥、循环衰竭。慢性迁延者可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少数出现反应性关节炎或溶血尿毒综合征。孕妇感染可能诱发早产或胎儿宫内窘迫。

患者需隔离至症状消失后连续两次粪便培养阴性。急性期给予流质饮食,避免牛奶等产气食物。恢复期逐步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蛋清等促进黏膜修复。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严格洗手,患者的餐具、衣物需煮沸消毒。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改变或尿量减少需立即就医。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痢疾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