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蚕和眼袋可以通过位置、形态、形成原因等方面区分。卧蚕是紧邻下睫毛边缘的条状隆起,而眼袋是下眼睑下方呈袋状的皮肤松弛膨出。
卧蚕位于下眼睑睫毛下方4-7毫米处,呈窄条状突起,宽度约2-4毫米,微笑时更明显。其本质是眼轮匝肌局部增厚,属于正常生理结构,通常呈现肤色或淡粉色。年轻人多见,无明显年龄相关性,触之有弹性且边界清晰。部分人群天生卧蚕明显,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眼袋出现在眶下缘上方,距离下睫毛约10毫米以上,呈三角形或半圆形袋状膨出。主要由眶隔脂肪膨出、皮肤松弛或两者共同导致,随年龄增长逐渐明显。皮肤质地变薄松弛,可能伴随色素沉着或细纹,按压时有柔软空虚感。长期熬夜、重力作用、遗传因素均可加速其形成,严重时可能遮挡外侧视野。
日常可通过指腹轻触鉴别,卧蚕触感紧实有肌肉弹性,眼袋则呈现脂肪组织的柔软感。若眼袋伴随持续水肿、发红或疼痛,需排查肾脏疾病或过敏反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睡前大量饮水有助于延缓眼袋形成,先天性卧蚕无须特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