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临床治愈是指通过抗病毒治疗使患者体内病毒载量持续低于检测下限、免疫功能重建并长期维持,虽未彻底清除病毒但可实现与常人无异的生存质量和预期寿命的状态。
艾滋病临床治愈的核心标准包括病毒学抑制和免疫恢复两方面。病毒学抑制指规范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后,血液中HIV-RNA水平长期稳定在现有检测技术无法测出的范围,通常以低于50拷贝/毫升为界。免疫恢复表现为CD4+T淋巴细胞计数逐步回升至500个/微升以上,机会性感染风险显著降低。此时患者不具有传染性,可正常工作和生活。实现临床治愈需终身服药,突然停药可能导致病毒反弹。目前全球约65%接受治疗的感染者达到此状态,我国符合治疗标准的感染者中实现病毒抑制的比例超过90%。
与根治性治愈不同,临床治愈者体内仍存在病毒储存库,休眠的HIV前病毒DNA整合在宿主细胞基因组中。这些潜伏病毒可能在某些刺激下重新激活,因此需持续监测病毒载量和CD4细胞水平。近年报道的柏林病人、伦敦病人等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实现的治愈案例属于根治性治愈,但该方法风险极高且不具备普适性。科研领域正在探索基因编辑、免疫疗法等新型根治手段,但距离临床应用尚有距离。
维持临床治愈状态需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漏服导致耐药。建议采用定时服药提醒、分装药盒等方法确保治疗依从性。定期进行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检测,预防药物长期使用可能带来的代谢异常。保持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每日应摄入足量优质蛋白和新鲜蔬果。避免吸烟酗酒等损害免疫功能的行为,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可预防机会性感染。出现持续发热、体重骤降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