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瘫痪急性期治疗需根据病因采取综合干预,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手术干预。常见病因有脑卒中、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处理。
1、药物治疗
急性期常使用神经保护剂如依达拉奉注射液减轻脑水肿,改善脑循环药物如丁苯酞软胶囊促进侧支循环建立。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可静脉注射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出血性病变需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合并感染者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
2、体位管理
保持良肢位摆放防止关节挛缩,每2小时协助翻身预防压疮。瘫痪肢体需用枕头支撑维持功能位,肩关节外展45度避免半脱位。床头抬高30度可减少误吸风险,下肢穿戴弹力袜预防深静脉血栓。
3、康复介入
病情稳定24-48小时后开始床边康复,包括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维持肌肉延展性。物理治疗师指导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延缓肌萎缩,利用悬吊系统进行减重体位转移训练。早期吞咽功能筛查后开展舌骨喉复合体手法治疗。
4、手术干预
脊髓压迫性病变需急诊行椎板切除减压术,脑出血量超过30ml考虑开颅血肿清除术。大面积脑梗死可实施去骨瓣减压术降低颅内压,必要时联合脑室引流术监测颅压。血管畸形者需介入栓塞或显微外科切除术。
5、并发症防治
监测呼吸功能预防坠积性肺炎,必要时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留置导尿期间定期膀胱冲洗预防尿路感染,逐步过渡到间歇导尿。肠内营养支持维持负氮平衡,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防治便秘。
急性期治疗需神经科、康复科、营养科等多学科协作,家属应学习基本护理技能。稳定后转康复医院进行系统功能训练,坚持每日关节被动活动防止废用综合征。定期随访评估肌力恢复情况,根据功能进展调整康复方案,注意心理疏导避免抑郁情绪影响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