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牵引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的方法主要有皮肤牵引、骨骼牵引、牵引装置调整、牵引期间护理、康复训练等。小儿股骨干骨折通常由外伤、骨骼发育异常等因素引起,需根据患儿年龄、骨折类型等选择合适牵引方法。
1、皮肤牵引
皮肤牵引适用于3岁以下或体重较轻的患儿,通过胶布或海绵带对肢体远端施加牵引力。操作时需在患儿小腿或足部粘贴牵引带,连接重物悬吊于床尾滑轮。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的十分之一至七分之一,需每日检查皮肤是否出现压疮或过敏。皮肤牵引对股骨中段横行骨折效果较好,牵引时间通常为2-4周。
2、骨骼牵引
骨骼牵引适用于年龄较大或骨折移位明显的患儿,常用胫骨结节牵引或跟骨牵引。需在无菌条件下将克氏针穿过骨骼,连接牵引弓与重物。牵引重量根据患儿年龄调整,通常为体重的七分之一至五分之一。骨骼牵引可提供持续稳定牵引力,适用于股骨螺旋形或斜形骨折,需每周拍摄X线片监测复位情况,牵引时间多为3-6周。
3、牵引装置调整
牵引期间需保持患肢外展15-30度、屈髋20-30度的功能位,通过调整床尾抬高角度维持反牵引力。每日检查牵引绳是否松弛、滑轮是否灵活,确保牵引方向与骨折线垂直。对于短缩移位明显的骨折,初期可适当增加重量,复位后逐渐减重。定期测量双下肢长度差,调整至差异小于1厘米。
4、牵引期间护理
护理需预防压疮、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每2小时协助患儿翻身一次,保持骶尾部皮肤清洁干燥。指导患儿进行踝泵运动及健侧肢体活动,每日3次直腿抬高训练维持肌力。饮食应补充高蛋白、高钙食物如牛奶、鸡蛋,促进骨折愈合。密切观察足趾血运及感觉,发现牵引针道渗液需及时消毒处理。
5、康复训练
拆除牵引后开始渐进式康复,初期进行髋膝关节被动活动度练习,逐步过渡到主动屈伸训练。可借助助行器进行部分负重行走,6-8周后根据X线愈合情况完全负重。物理治疗包括热敷、超声波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水中运动有助于减轻关节负荷。定期复查至骨折线模糊消失,通常需3-6个月恢复跑跳功能。
小儿股骨干骨折牵引治疗期间,家长应保持患儿床单位整洁干燥,每日检查牵引装置有效性。注意观察患儿情绪变化,通过玩具、绘本等分散注意力。饮食需均衡营养,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康复期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再次跌倒受伤。若发现患肢肿胀加剧、疼痛异常或牵引针松动,需立即联系医护人员处理。定期随访至骨骼生长板闭合,监测是否存在下肢不等长等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