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通常由胆囊缺血、细菌感染、胆汁淤积、全身性疾病或创伤等因素引起。主要病因包括胆囊壁血管栓塞、肠道细菌逆行感染、长期禁食导致的胆汁浓缩、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以及腹部手术后的胆囊功能障碍。
1、胆囊缺血
胆囊壁血管栓塞或动脉硬化可能导致局部缺血,引发胆囊黏膜损伤和炎症反应。常见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或休克状态,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疼痛伴发热。需通过超声或CT确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药物可选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联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控制感染。
2、细菌感染
肠道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通过胆道逆行感染胆囊,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症状包括高热、黄疸及墨菲征阳性。血培养和胆汁培养可明确病原体,治疗需静脉注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等广谱抗生素,严重时行经皮胆囊造瘘术。
3、胆汁淤积
长期禁食、全肠外营养或胆管畸形会导致胆汁排出受阻,浓缩的胆汁刺激胆囊壁引发化学性炎症。患者可能出现腹胀、恶心等症状。超声可见胆囊增大,治疗需恢复饮食流动,必要时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促进胆汁排泄。
4、全身性疾病
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可引起微血管病变,导致胆囊供血不足。这类患者炎症进展迅速,易发生胆囊穿孔。需严格控制原发病,急性期使用胰岛素调控血糖,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抗感染,病情稳定后尽早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5、创伤因素
严重烧伤、多发伤或腹部手术后,机体应激状态使胆囊收缩功能减弱,胆汁淤积合并感染风险增高。创伤后72小时内易发生急性胆囊炎,需密切监测腹部体征,预防性使用注射用美罗培南,出现胆囊坏疽时需急诊手术。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应保持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术后早期进行床上翻身活动预防粘连。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创伤患者注意观察腹部症状变化。出现持续腹痛、发热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未经规范治疗可能进展为胆囊穿孔或脓毒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