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患者并不是完全没有尿液排出,但尿量通常会明显减少,最终可能进入少尿或无尿状态。尿毒症是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末期的严重表现,肾脏滤过功能急剧下降,即使有尿液排出,也无法完全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毒素。及时监测肾功能、改善病情非常重要。
1、尿毒症与尿量的关系
尿毒症患者早期肾功能可能尚未完全衰竭,部分患者会有少量尿液排出,称为“残余尿量”。但即便如此,这并不意味着肾脏功能正常化,因为尿液中的毒素及代谢废物无法有效排出,可能导致毒素在体内积聚,出现严重并发症。随着疾病进程,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进一步受损,尿量也会逐渐减少甚至无尿,表现为少尿每天尿量少于400毫升或无尿每天尿量少于100毫升。
2、尿毒症出现的主要原因
疾病因素:慢性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常见慢性疾病,容易损伤肾脏,逐渐发展为尿毒症。
外部因素:药物滥用、长期高蛋白饮食或盐分摄入过多增加肾脏负担,可能加速损伤。
其他因素:如严重脱水、感染、肾结石或尿道阻塞等,也可能加重肾损伤,引发尿毒症。
3、尿毒症的治疗方式
治疗尿毒症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方案,以下是常见的几种方法:
药物治疗:通过降血压药物如洛尔类药物、利尿药如呋塞米可延缓疾病进展,缓解症状。
透析治疗:当肾功能严重丧失时,可通过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清除血液中的毒素,替代部分肾脏功能。
肾移植手术:对于严重尿毒症患者,肾移植是根本性治疗方法,但手术需选择合适的供体,且术后需要长期服用抗排异药物。
4、日常注意事项
饮食调控:尽量低盐、低蛋白饮食,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清等,同时严格控制水分摄入量,避免水肿和高血压。
监测病情:定期检查尿液、血压及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和尿素氮水平,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避免肾毒性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和镇痛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尿毒症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当发现尿量显著减少或其他肾病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尽早诊断并采取有效措施,延缓病情进展或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