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尿崩症跟药物一般无多大的关系,其引起的主要原因是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或是缺乏,有时也可由遗传、手术、颅脑外伤、肿瘤等因素所引发。一旦患上该病,患者就会出现烦渴、多尿、多饮等多种症状,影响日常生活。
中枢性尿崩症可在各个年龄段发病,但以10~20岁为好发年龄。其中儿童青少年时期的中枢性尿崩症发病年龄大多在12~16岁,成人中枢性尿崩症发病年龄大多在35~40岁。那么药物到底会不会导致中枢性尿崩症呢?下面就给大家具体地介绍一下吧。
一般情况下,药物是不会导致中枢性尿崩症的。中枢性尿崩症主要跟颅脑肿瘤、颅脑损伤、感染、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关。其中约1/3以上的患者是由颅内肿瘤所导致的,如颅咽管瘤、松果体瘤、视神经胶质瘤等,这些肿瘤会侵犯下丘脑、垂体后叶或者是垂体柄,从而引发此病。颅脑损伤特别是颅底骨折,手术损伤以及产伤等会损伤丘脑、垂体后叶以及垂体柄等部位,然后也引发此病。
而感染会使得丘脑、垂体柄或者是垂体后叶等部位出现病变,诱发疾病,如颅内感染、放线菌感染、弓形体病等。家族性遗传会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而引发疾病,如由编码抗利尿激素的基因或者是运载蛋白Ⅱ基因突变。因下丘脑视上核或者是视旁核神经元发育不全,退行性病变所导致的中枢性尿崩症,大多是散发性的,无明显规律,部分患者可能跟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通过以上描述可知,药物一般不会导致中枢性尿崩症。虽然药物不会导致此病,但是使用某些药物的时候,患者需留意其中的不良反应,避免损伤身体。而对于由上述原因所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患者,则应积极进行相关的治疗,减轻相关症状,严格控制病情发展。经及时治疗之后,大多数患者可被治愈,少数可能会复发。另外,治疗不及时的患者,日常生活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是危及生命安全。